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5-01-04 20:20:07 来源: sp20250104

原标题: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当今世界,数字化转型趋势不可逆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在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的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数字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数字中国。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何为数字生态文明?数字生态文明以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其本质是充分利用各领域数据,实时获取、精准识别生态环境信息,为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环境经济形势研判、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绿色发展绩效评价等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提升生态环境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水平,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促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转移等跨区域联防联治、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推进生态治理,既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有助于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监督治理一网统管、行政运行一网协同”的水平和效能,以数据多跑路助力群众少跑腿,实现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和政府运行协同高效,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有何意义?

一方面,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面对跨尺度、跨部门和多要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传统生态环境保护手段难以满足需要,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构建完备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和系统治理,实现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保护修复最佳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对象、内容的数字化,生态环境治理方式需要通过数据驱动、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实现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高效化,使治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成本更低;同时,新技术的应用、治理能力的提高,也可以倒逼各类市场主体不断调整优化生产方式,约束自身行为,确保自身信用。同时,社会公众可以从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中体验美丽中国建设新成效,并由此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自觉,推动生活方式更加简约低碳。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特征

数字生态文明强调通过数据驱动、科学决策、多元共治的方式构建完整的治理体系和长效机制,以取得最佳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理念上,数字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数据的汇聚、处理、分析和服务,事前预测预警而非事后被动应对,生态环境整体改善而非单一方面局部修整;行动上,除了强调党委、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责任外,数字生态文明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多方主体的参与、融合与共享。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可将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是精准预测,防患未然。通过开展全地域、全方位、全要素动态感知和监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预测预警的及时性和精准性,将事后应对转变为事前预测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提前预警和防范。

二是系统思维,科学决策。通过强大、高效的数据汇聚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模拟仿真等先进技术,系统评估和精准判断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系统、科学、智慧的方法和工具。

三是整体协同,多元共治。坚持协同思维,推动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合作共治,实现多元主体价值共享、使命共担、良性互动,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集体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开放共享,良好互动。营造开放透明的信息传播环境,通过数据开放共享,让公众能够全面、及时地获取生态环境数据,有助于政府与公众保持良好的信息交流互动,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如何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统领,建立“动态感知、科学研判、快速反应、智能优化”的全方位、全过程数字化平台,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服务、监管、决策、协同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水平和效能,实现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和政府运行协同高效。

加强全要素感知体系建设。通过物联、卫星、航空感知等途径汇集各地区、各部门、各要素的感知信息,拓展大气、水、土壤、海洋等生态环境数据获取的种类、频率、范围,积极开展水生态、温室气体监测试点,探索利用走航监测、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手段监测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向“天空地海”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打造生态环境一体化大数据体系。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和有机融合,完善生态环境主题库、专题库建设,设计形成环境质量、自然生态、核与辐射、环境应急、污染源、环境监管、气候变化、时空数据、综合政务数据等数据资产;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智能获取、分析挖掘、深度学习、可视化表达、态势研判、问题识别、变化检测、风险预警、综合评估等核心功能研发,支撑各地区、各部门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实现数据赋能、业务协同。

构建整体协同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创新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模式,以数字化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聚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无废城市建设等生态文明领域重点任务,借鉴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指挥平台、监督帮扶平台、碳市场管理平台等建设和运行经验,扎实推进业务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撑重点区域流域协同治理,开展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平台建设,促进形成区域联防联治、生态补偿、应急处置等合力,支撑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广数字化绿色生产方式。采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加快信息技术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应用,建设智慧园区,提高绿色转型发展效率和效益;加强对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管理与应用,推广“工业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模式;推动能源与信息领域深度融合,提升电网、油气、煤炭基础设施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构建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的能源系统。

更好普及绿色智能生活方式。加大绿色生活数字化宣传推广力度,引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生活方式,畅通绿色流通渠道,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鼓励发展交通出行、闲置物资、外卖物流等领域的绿色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广绿色智能的生活技术应用;加快绿色智能产品研发,推进远程办公、在线会议、公共出行、绿色消费的广泛应用,促进全民生活方式节能减碳;积极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碳普惠机制,鼓励发展多样式换取商业优惠、兑换公共服务、信用积分等激励和约束方式,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当前,数字生态文明已经纳入数字中国“五位一体”建设的整体布局,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坚持改革创新、系统推进、安全发展、开放合作,奋力开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支撑。

(作者:赵世新,系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