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2:55:47 来源: sp20241116
75年肝胆相照,75年荣辱与共。
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历史性胜利的凯歌声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的伟大实践,走过了辉煌历程。
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始终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谋划和开展工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履行职能、凝心聚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新的辉煌。
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2019年9月20日,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切实落实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各项要求。”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法宝。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从诞生之日起,就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前进,与共和国一道成长,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意志,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作出关于国都、国旗、国歌、纪年的决议,选举产生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75年来,人民政协自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到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凝聚共识、调查研究、团结联谊、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把中国共产党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确保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在人民政协得到全面贯彻。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全面加强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人民政协担当新使命新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彰显了坚定的制度自信。
“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2019年9月20日,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安排和政治组织最本质的特征。在政协各级组织和各项活动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政协必须恪守的根本政治原则。
2019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强调通过有效工作,使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对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推动人民政协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75年来,人民政协注重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
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不断拓展协商内容、丰富协商形式,更加灵活、更为经常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专家协商等新形式,提高协商实效。
探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新形式、新方法、新路径,是人民政协工作的着力点。从2013年开始,全国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由以往的一年1次增加到一年2次;2014年起,专题协商会从每年1次增加到2次;2013年10月起,双周协商座谈会“登场”。协商内容也由经济、社会拓展到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
2024年9月2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专题协商会,近100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会议,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负责同志介绍专题调研情况,21位政协委员发言,围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协商建言。
“要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强化政策支持,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4年4月12日,十四届全国政协第十七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围绕“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协商议政,9位全国政协委员、2位种粮大户和1位专家代表先后发言,积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献计出力。
大问题、小切口,形式活泼、气氛活跃。10年多来,双周协商座谈会每两周举办一次,每次邀请部分政协委员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协商交流,如今已成为政协协商民主经常性平台和重要品牌。
“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着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的新要求,在继承中创新,综合运用各种协商民主形式,以界别为基础、以专题为内容、以对口为纽带、以座谈为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协商民主形式。”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评价。
2024年4月26日,全国政协召开远程协商会,围绕“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协商议政。当天,10名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分别在全国政协机关和上海、浙江、安徽会场以及北京、广东等地,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发言,并同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就相关情况进行了协商交流。
远程协商会是全国政协发挥互联网优势,有效提升协商议政质量,不断丰富协商形式的缩影。委员们表示,远程协商会更充分地发挥各种协商平台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参与面广、即时性强、互动性好,促进议题向更深更细发展,为人民政协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全国政协逐步形成了以政协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坚持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进一步搭建机制化、常态化的协商参与平台,通过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逐步形成协商民主深入实践、各界活力充分释放、民意民智广泛汇聚、与党和政府畅通对接的生动局面,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增强履职本领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而它的由来,与一份政协委员的提案有关。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正在紧张而热烈地进行。受因病未能参会的马叙伦委员委托,许广平委员提交了一份简短的提案:“请政府明定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以代替10月10日的旧国庆日。”最终,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
75年来,政协委员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通过提交提案、委员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种方式积极建言献策,不断增强履职本领。
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而早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蒋家祥等2人就在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尽快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法律地位并制定国歌法的提案》。2008年起,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于海连续10年提交提案,呼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立法。2017年3月,当即将离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于海得知,自己关于国歌立法的提案得到批复,提上了议事日程时,不禁感慨万千。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人民政协将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组织委员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协商讨论,通过提高调研质量提升建言水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4年7月1日傍晚,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政府2楼会议室里,全国政协调研组围绕“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开展专题调研,委员们利用晚间休息时间,与大庆市残联、专门协会、助残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基层残疾人代表等恳谈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与心声。
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需求迫切、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残疾人服务效能仍需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多元……10余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敞开心扉,道出了服务残疾人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委员们的及时回应,收获了在场的残疾人工作者以及残疾人代表的阵阵掌声。
调研方式方法如何创新?十四届全国政协制定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加强对视察考察调研活动统筹安排,2024年共安排99项调研活动,实现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避免了集中扎堆调研,减轻基层负担。建立由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牵头、跨专门委员会专题研究制度。创新开展主席会议成员率队学习调研活动。有的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派出小分队,直接深入社区和乡村,到居民和农户家中听真话、察实情;有的调研组持续聚焦同一主题开展调研;有的调研组在调研期间关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留下“人民政协为人民”“人民政协办实事”的良好形象;还有的调研注重形成合力,邀请有关部委、党派团体、智库机构等协同调研,邀请专家学者、当地委员随同调研,委托地方政协同步开展调研,广泛汇聚智慧和力量。
2018年3月3日,全国政协会议首次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开设了“委员通道”,邀请来自多个界别的委员接受采访。6年来,每年都有数十名来自不同界别、不同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先后走上“委员通道”,与中外记者面对面,直接回答社会关心的话题。“委员通道”成为新时代全国政协全体会议的创新开放之举。
2018年8月20日早晨,前来出席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的委员们发现,会场多处摆放着醒目的“二维码”,这是全国政协首次推出的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委员们表示,通过移动履职平台,实现了“思想永远在线、智慧时刻连线、联系永不断线”的随时协商。
2024年6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科学讲堂”举办科普讲座,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以“进化论与人类未来”为题作科普讲座,介绍进化生物学的发展与广泛影响,分享对进化论与人类演化的思考,并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
“委员科学讲堂”是全国政协扎实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的一个缩影。2023年7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六次主席会议决定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国政协委员关注民生福祉,回应群众期盼,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专长,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履职的独特魅力与成效。
教科卫体委员会赴新疆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卫生“三下乡”活动,委员专家们下沉一线开展义诊会诊,造福广大基层群众;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梳理出学者、在政法领域工作的委员情况和人数,作为法律宣传和免费法律咨询主体;外事委员会赴上海、广东等地开展服务外经贸企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在一场场活动中,委员们服务为民的方式越来越多元,服务为民的导向更加深入人心。
新时代新气象,体现在人民政协每一次协商会议上、每一个履职活动中。新的思路理念,新的探索实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担当作为,描绘着新时代人民政协守正创新的新画卷。
75年和衷共济,留下辉煌足迹;75年奋进岁月,见证不变初心。团结奋进新征程,同心共筑中国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政协必将在新征程上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姜 洁)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