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9:44:51 来源: sp20241101
【一线讲述】
“脑司(老师)。”这是贵州支教地的孩子们用“贵普”对我的称呼,也是我十年间最珍贵的财富。
伴着这声声呼唤,眼前总能浮现出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儿。透过这可爱的语气和神情,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我们支教志愿者的喜爱,也感受到了奉献的价值和青春的意义。
2016年7月,我和15名支教队友前往祖国西部。支教期间,我们给山里孩子推开了一扇知识大门,同时也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在与老乡的接触中学习他们身上坚毅、勇敢、乐观的精神品质。我们乐此不疲地为孩子们策划课余文化活动,寻找赞助单位,为学校修蓄水池、建篮球场,带孩子们到北京和武汉开阔眼界。
刚到贵州时,我喝不惯当地的酸汤。一次家访,学生阿波的奶奶留我们在家里吃饭。阿波催着奶奶端出他最爱的酸汤,给我舀了好几大勺,并说:“有了酸汤,我可以吃三大碗饭,这么好吃的东西,必须多给我们‘脑司’。”那次之后,我慢慢地爱上了酸汤,并品出了其中的“甜”滋味。
支教结束后,我和队友们没有停下脚步,开始参与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的管理工作,我们参加了多次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自觉承担起支教团志愿者“传帮带”的责任。
2018年,我被选举为团十八大代表,作为湖北省的青年志愿者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我想,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归功于一代代“本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的接力传承,我们会继续用实际行动激扬青春梦想,不负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如今,作为一名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如何当好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与论文相结合,如何让更多产品从书架飞向货架?面对这些问题,那一声声“脑司”的呼唤,让我继续坚定地探索下去。
讲述人:“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华中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后 李昂
(项目团队:记者 王建宏、张锐、张胜 通讯员 蒋朝常、晏华华)
(责编:郝孟佳、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