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24-11-25 14:30:32 来源: sp20241125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战略性支撑。

  “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方向指引。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关键位置,新时代新征程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呈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浩大气象。

  (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1983年3月,河北正定。

  “在农村的家属户口优先转吃商品粮”“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允许研究项目失败”……面对发展的人才短板,习近平同志制定“人才九条”,字里行间皆是破冰。

  其时,干部职工尚吃60%的粗粮,却敢给引进的人才“全部细粮”,甚至“搬煤到屋、送粮到户”;干部职工每月工资几十元,人才的技术转让费却达几万元,有了利润还给提成……

  求贤若渴之心、非凡用人之举,“人才九条”震动全国,历久弥新。

  时光流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才的分量格外重。

  “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勉励种粮大户“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农业,靠什么?”当年,习近平同志给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的同学们写信,指出“很关键的一条就是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是靠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强调“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征程上,“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就有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2021年6月,人民大会堂。“钢铁裁缝”艾爱国大步走上授勋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授“七一勋章”。

  “大国工匠,国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殷殷话语,爱才之心溢于言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批培养出来”。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正是大国工匠创造奇迹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道理正在于此。

  …………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人才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谋深虑远,要求“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人才的历史方位与战略地位愈发凸显,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更加清晰。

  国之栋梁,当以国之荣光尊之。

  “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和“友谊勋章”五大最高荣誉,多层级、多类别、多领域的功勋荣誉表彰体系,是崇高的致敬与褒奖,更是最好的动员令。

  礼贤下士、礼遇功勋,新时代重才如许,广大人才奋跃而上。

  (二)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实践是人才成长的沃土。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为这场对话保驾护航的80后、90后也“火”出了圈,让人们看到了年轻科技人才的力量。

  后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这个细节——“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三四十岁,但都是重要岗位的担当者。”

  新时代航天事业之所以成为年轻人绽放青春的舞台,关键就在于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让年轻科技人员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年轻人在基层墩一墩,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实践是大课堂,时代是大舞台。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两跳1800度高难度动作完美落地,18岁小将苏翊鸣勇夺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

  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的信中,苏翊鸣这样感怀,“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奋斗成就伟业、造就人才。

  一把刮刀一把灰泥,也能登上世界最高奖台。

  世界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从技工学校学生到世界冠军,00后马宏达凭借3D立体的羽毛抹灰装饰,赢下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国首金。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马宏达们的奋斗表明,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一次次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展现出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拥有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

  2023年11月,雄安新区发布“雄才十六条”。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百千万人才进雄安”静水流深。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也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广阔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千秋伟业,筑牢人才根基。

  (三)

  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

  “既可以在国外调动人才离岸搞创新,也可以吸引‘候鸟型人才’兼职搞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柔性引才理念,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1.6亿,0.57亿,2.5亿。这是宁夏吴忠市一家企业连续3年的销售额。跌宕起伏的背后,人才是决定因素。

  当地特产亚麻籽,不过其油颜色黑、有苦味。出路在科技创新,但欠发达地区人才难得。如何破局?

  2017年8月,“科技支宁”为媒,人才柔性引进。去除苦味,油色清亮,研发新品……亚麻籽油迅速打开市场,并走出国门。

  企业负责人感慨:“没有科技创新,没有陈君石院士工作站,我们今天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卖油郎’。”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近年来,宁夏以“候鸟式专家”等方式,引进科创团队60多个,吸引9200多名区外创新人才。

  今天,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

  伯纳德·费林加,合成世界首个人工分子马达,为我国在分子机器及智能材料领域产生世界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有平台、有事业……2018年,费林加等如愿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成为首批入沪工作并拥有“五星卡”的诺奖得主。

  不仅如此。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得到了“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重点项目资助,以推动智能材料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

  持“五星卡”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企业“与中国公民享受同等待遇”,上海浦东创新“五星卡”绿色通道引得凤凰来,包括40多位诺奖得主在内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临港新片区。

  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上海坚持海纳百川,已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4万多份,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回国人才累计超过31万人。

  萨夫留别克·卡培拉别科夫,黑龙江大庆眼科医院的哈萨克斯坦籍眼科专家,20多年坚守临床一线,帮助中国眼病患者重见光明。和他一起,共有来自26个国家的50名专家,获得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开放的中国,欢迎世界英才。这些外国专家为中国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中国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抱负。

  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拥有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等多个头衔的谢晓亮在基础研究领域贡献卓著,坦言“我回来,是因为这里的研究机会比美国哈佛的更好,这是主要原因”。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当时谢晓亮告诉总书记,自己已决心全职回国工作,并将带领团队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好!现在我们国力增强了,要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关键是要把最好的资源配置起来,让各类人才的智慧充分发挥”。

  天时地利人和,今天的中国向心力、吸引力更大了,逐步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所必然,势不可挡。

  (四)

  如何破除人才成长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发人深省。

  1982年早春,习近平同志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后,登门拜访贾大山。

  其时,贾大山在县文化馆工作,是文坛一颗新星。习近平同志在多方听取意见后大胆起用,打破非党人士不能担任正职的惯例,贾大山连升三级,直接当上县文化局局长。几个月下来,贾大山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县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

  不拘一格用人,人才脱颖而出、挺膺担当,必能开辟新路、开创新局。

  青年是常为新的,正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求“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明确将青年人才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今天,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

  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被打破,新时代的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四唯’现象,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切中肯綮,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2023年11月,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聚焦攻关前瞻性、挑战性、高价值的关键科学难题,5至10年不考核,最大限度让人才心无旁骛、自由探索。

  做什么研究课题由科研人员自己说了算、人员招聘不受编制限制……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采用全新的管理机制,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在多个重大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今天给您交作业来了,作业有点难,我们完成的时间有点长。”2023年7月,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的刘韵洁院士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初步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

  在科学研究上,那些最高精尖的东西,往往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科学家们有良好科研环境,才能“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实行科学技术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减轻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材料报送、经费报销等方面的负担”……2021年,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通过,一系列新规进一步为科研人员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一亩地玉米,正常生长需要400立方米的水,但干旱地区难以满足,怎么办?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实施“揭榜挂帅”,中国农科院的专家赵军“揭榜”,决意研发出抗干旱品种。

  类似重大攻关项目有很多,事关“卡脖子”技术难题,吸引各路英雄前来。

  深圳打造引、育、留、用、服务的人才闭环生态,人才成为这座“科技创新之城”的基石;山东推动用人单位“不唯帽子唯实绩、不唯头衔唯能力”评价人才,一线工人也能获评高级职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子落而满盘活。

  “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今天的中华大地,正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近者悦,远者来。”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无论任何领域的人才,都正迎来奋斗逐梦的最好时代。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2日 01 版)

(责编:岳弘彬、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