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严谨的形意之美

发布时间:2024-10-30 14:04:13 来源: sp20241030

原标题:精微严谨的形意之美

许多人还记得,2015年秋季,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外观众通宵达旦排队十多个小时,仅为一睹“国宝”《清明上河图》的真容。这幅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表现北宋汴梁繁华市井的风俗画卷,正是中国界画的杰出代表作品。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门类,表现内容以亭台楼阁、池馆水榭、廊桥舟车为主,画家作画以界尺、引笔为辅助工具,故名界画。“界画”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晋已有之,至隋唐趋于成熟,两宋时期界画由山水画“点景”的角色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画科。

界画画风细密、工稳、繁复,受建筑图样和工匠技艺影响较大,绘画以准确还原建筑构造的细节为首要。由于以笔墨直抒胸臆的自由表达受限,并因被认为“非画史之高致”,界画长期被掌握“话语权”的士人阶层所贬抑,被视为纯粹技术流的工匠技艺而置于绘画十三科的末位,长期排斥在主流美术圈外。殊不知,中国古代界画所精准呈现的宫室楼阁等建筑形制,不仅象征着居住者的地位与身份,更是社会礼仪的具体体现。界画不仅通过精微刻画呈现建筑繁复的结构与造型,更通过画面建筑的不同规制,承载了儒家倡导的伦理秩序与等级观念,此外,它还通过表现浮华奢靡的宫殿,以此敦促世人守本克欲、戒除奢侈骄矜,传达“警世鉴古”之意。然而,界画在元代之后迅速走向衰落,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一门“隐学”。

北宋之现实重现

两宋时期界画经典频出,涌现了张择端、郭忠恕等界画巨匠,成就了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的巅峰。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壮阔的全景式构图,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繁忙的水陆运输与百姓的市井生活。从春意盎然的乡野到繁华的都市市集,从熙攘道路上的牛马车辆到汴河之下忙碌穿梭的货船,画中的景物、人物清晰而生动,仿佛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具有很强的代入感。画面中生动、鲜活的场景繁杂到令人目不暇接,但一切都被安排得井然有序,彰显了画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与超强的画面组织能力。

郭忠恕同样是北宋界画名家,其代表作品《雪霁江行图》描绘了寒江之上两艘艰难前行的货船,船工或执篙撑船,或搬运货物,或蜷缩着身体取暖,人物形态各异、神情逼真,船舱顶部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准确表现出冬季的季节特征。《雪霁江行图》以墨线勾勒、水墨渲染的方式精准描绘,线条劲挺而富有变化。画家以不同形式的线条和疏密的对比,展现了画中物体的结构和质感,造型严谨准确。在空间的处理上,画家用淡墨对远处船体侧身进行罩染,巧妙地与前景的船体形成明暗对比,强化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节奏感。此外,作者用淡墨渲染背景,为画面增加了几分萧瑟的氛围。

北宋界画不仅钟情于如实呈现都市景观和民间生活,同时也对皇家建筑多有涉猎。宋徽宗所绘《瑞鹤图》即为代表。《瑞鹤图》描绘了巍峨庄严的宣德门高矗于云端之上,精美的屋脊与斗拱尽收眼底,左右两侧的楼阙,虽只露出一角,但足以映射出恢宏的气势。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上方那十八只盘旋翱翔的仙鹤,它们在蓝天中自由舞动,或展翅高飞,或轻盈旋转。还有两只特别的仙鹤,其中一只高昂其颈,仿佛在歌唱;而另一只则曲颈回望,仿佛在与伴侣交流,这两只仙鹤的形象刻画得如此精美,仿佛它们随时都能飞出画面,翱翔于大宋的祥瑞天空之上。《瑞鹤图》对建筑瓦垄、斗拱的精微描绘虽繁复,却无杂乱无章之感,体现出画家对建筑结构的了然于胸、对建筑法度的严格遵循。有意思的是,通过题跋我们得知《瑞鹤图》是依据真实的事件绘制而成。画面描绘的是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的一幕:一群仙鹤在端门上空翱翔盘旋,引众多行人驻足仰望,这一景象被宋徽宗视为国运昌盛之吉兆,特此以图记之。

北宋界画多采用全景式的构图,展现社会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实景象。画家凭借敏锐的观察能力将所见所感转化成鲜活的时代画卷,“现实重现”成为重要的美学特征。

南宋之诗意表达

南宋的界画从画幅形制、构图方式到美学特征等方面,都与北宋大有不同。

马麟《秉烛夜游图》取意苏轼的《海棠》诗句,采用独特的团扇形制,呈现了宫廷优美的景致。画中的六角亭阁精致隽秀,屋脊上的宝珠与下垂的装饰垂兽交相辉映,游廊半封闭地围绕着庭院,院中的灯台与枝头盛开的海棠花互映。画面优雅动人,散发着纤丽典雅、幽静祥和的气息,仿佛让人沉浸在“香雾空蒙月转廊”的诗意之中。画家以简练的笔法表现出近处的海棠枝干与墨绿色点染的树叶;亭阁和游廊由不同深浅的墨线勾勒,在表面施以黛青色罩染;远山则采用淡墨晕染。画家巧妙地运用虚实、疏密,与北宋画风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南宋画家对自然和生活的诗意诠释。

李嵩的《月夜观潮图》是南宋界画风格转变的另一例证。这幅画描绘的是南宋临安城中秋夜观海潮的情景。画幅不大,但画家通过对江岸楼阁的局部深入刻画,描绘出楼内清晰可辨的场景。在细节处理上,画家采用蛤粉点染人物,用朱红勾勒屏风,这些色彩的巧妙运用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画家将建筑主体安置于画面的右下角,留出大量空间来展现天空、远山和水面,形成虚实相济、意境幽渺的画面构成。同样,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画中的重楼寒枝、远山江帆以及月影银涛,将观潮之美与月夜之幽合为一体,展现了南宋画家的诗意审美。

南宋与北宋界画风格的明显不同在许多传世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南宋界画通常以“小清新”的淡雅、柔美的色彩和诗意吸引着观众,一改北宋时期侧重展现宏大场景的复杂画面,以小见大,通过更加细腻、工致的笔法,传达出浓郁的抒情意蕴。

元代之细密繁复

元代,界画的形式与风格再一次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与南宋丰富多彩的诗意呈现不同,元代界画重新回归朴素,融合了两宋时期多种画面构成形式。元代界画不仅包含了全景式构图,同时还有册页、团扇为载体的“一角半边式”等多种构图方式。更重要的是,元代画家将界画追求形似的表现技巧推向了极致。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由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所绘作为生日贺礼献给元仁宗的《金明池竞渡图》,是元代界画的巅峰之作。该长卷描绘了在金明池龙舟竞渡争标、万民同乐之景。画面除了诸多人物,还绘有大龙舟、五大殿、驼虹桥、观景亭和宝津楼等建筑群,以及众多龙舟穿过驼虹桥奔向宝津楼争夺锦标的内容。画家运用深浅不一的墨线进行精准勾勒,线条细腻如游丝,舒展自如,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金明池竞渡图》在追求形似与写实绘画技巧上,超越了两宋的界画,标志着元代界画从技术角度达到了崭新的高度。

元代民间画家夏永,是将界画技法推向极致的关键人物。夏永师承王振鹏画风,作品以小巧精致、技巧精湛著称,其工整精密的用线风格被赞誉为“细若蚊睫,侔于鬼工”。其代表作品《岳阳楼图》描绘了坐落于洞庭湖烟波浩渺的湖面与远山之间的岳阳楼,近景为山石与茂盛的古木。为了极度精准地刻画岳阳楼,夏永借助界尺以细若发丝的墨线绘制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飞檐、梁柱,还是斗拱、围栏,都表现得完美无瑕。盈尺画作展现了鬼斧神工的绘画技艺。画面右上方,夏永以微缩的小楷工整抄录了《岳阳楼记》全文,不仅完善了画面的视觉平衡,也为作品增添了文学的底蕴。

元代界画多表现古典题材,王振鹏的《大明宫图》《阿房宫图》,以及何澄的《姑苏台图》《昆明池图》等作品,都反映了画家对表现古典建筑的偏好。元代画家对细节描绘的迷恋,以及对“尽精微”刻画技巧的极致追求,让后人望尘莫及。“细密繁复”的精准再现是元代界画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和梳理传统界画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艺术魅力,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激活传统界画的技艺技法,服务于当下的美术创作,以便更好地用画笔记录、表现新时代的新主题。事实上,无论是今天的都市建设、乡村振兴,还是科技创新、现代制造等时代的新命题,美术家一定能够在深入挖掘和研究传统界画的过程中获得启示。

(作者:黄华三、马俊,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责编:郝帅、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