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8:36:42 来源: sp20241125
■本报记者 张天弛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贯彻落实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推进会获悉,经过4年建设,示范区已累计形成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145个亮点项目建设,“一厅三片”重点区域已启动实质性开发;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已集聚64家高能级主体,为示范区建设赋能。
示范区执委会还在现场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两区一县”共同举办2023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项目签约,包括2个重大合作、6个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167亿元。
深耕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示范区“两区一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上市公司数量从44家增至7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560家增至2924家。全国首部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也获得国务院批复,水乡客厅标志性工程方厅水院开工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可以说,经过4年持续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制度创新度、项目显示度和民生感受度不断提升,具备了功能跃升的坚实基础,展现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面貌。
具体来看,示范区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一张图”“一把尺”“一体化”“一网办”“一卡通”。
实行规划“一张图”,“1+1+N+X”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确立,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
形成环保“一把尺”,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三统一”制度,示范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从2019年到2022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从75%升至96.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从78.4%升至83.3%,“一河三湖”重点跨界水体水环境质量已提前达到或优于2025年目标。
推进市场一体化,成立跨省域高新区,形成示范区人才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5G+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融合发展等“一揽子”举措,示范区“E企融”信易贷服务平台跨域授信已入驻金融机构36家,累计授信1023笔,累计金额43.71亿元。
开展政务“一网办”,打通“两区一县”政务服务接件平台,实现跨省通办事项的“去清单化”,推进“电子证照”共享互认。
推进民生“一卡通”,推出4批、57项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推动民生服务事项实现跨域无感。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已覆盖283万居民,8条示范区跨省公交线路累计发送乘客超307万人次;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872家定点零售药店实现跨省异地医保直接结算,惠及246万参保人员。
聚焦创新,8个重点项目签约
昨天现场签约的2023年重点项目,包括提升示范区创新策源功能、共建示范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2个重大合作,以及华新·中交数字智造港产业园、迪信通DST工业机器人、合盛硅业超容锂电产业链等总投资167亿元的6个重点产业项目。
据介绍,在提升示范区创新策源功能合作方面,签约各方将聚焦共同培育“创新孵化”新模式、共同探索“创新策源”新范式、共同链接“创新服务”新资源、共同引进“国际一流”新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包括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华为公司AI大模型创新实验室等一批重点项目。
在共建示范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合作方面,签约各方将围绕长三角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目标,深化跨区域普惠金融改革创新,共促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融合发展,包括共同深化示范区金融同城化、共建示范区金融创新实验室、共促示范区普惠保险发展、共推示范区REITs项目试点。(文汇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