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6:26:53 来源: sp20250107
夜校,这个颇具年代感的概念,最近因为大批年轻人踊跃参与而“翻红”。去年8月,上海市民夜校秋季班招生,因“超65万人争抢近1万个课程名额”而登上热搜;去年11月,武汉首期公益夜校共开设9门课程,门门爆满;今年以来,多地依托高校、文化馆、团组织举办青年夜校,掀起夜校报名的新一轮高潮……“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成为都市青年眼里时尚的生活方式选择。
区别于传统的职业技能型夜校,当下受到追捧的新型夜校以艺术入门、非遗体验、生活美学等看似“无用”的知识传授为主。摄影、绘画、雕刻、乐器演奏、戏剧表演、中西餐烹饪、咖啡制作等课程,是夜校“抢课”科目表上的香饽饽。“无用之中有大用”,年轻人争抢夜校上课名额,为的不仅是习得一门技能,更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以优秀文化滋养内心。
面对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夜校为年轻人开辟了一个舒缓压力的通道。基于兴趣爱好选择的夜校课程,可以让人短暂放下职场的烦恼、生活的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另一种生活状态。夜校没有考试排名、没有考核压力,报名参加夜校的学员不追求“30天速成”,不汲汲于文凭和证书,而是沉浸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找到纯粹的学习乐趣。
新型夜校为都市青年搭建社交桥梁。年轻人在夜校可以轻松化解“社恐”的尴尬,与持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建立联系。现代社会,传统的血缘、地缘等人际关系格局逐渐消减,基于共同爱好与理念的趣缘成为极为活跃的社会交往因素。作为重要的趣缘社群组织形式,夜校帮助青年与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建立面对面联系,从而巩固对城市的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
新型夜校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打开新天地。长期以来,一些非遗项目要么面临“人亡艺失”的风险,要么停留于小众化、封闭式传承。主打非遗体验和非遗技能传授的夜校,既能让大众了解小众非遗项目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产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自豪感,也有可能从学员中挖掘到好的苗子,引领他们从兴趣爱好上升为理想追求,培养新生代的“非遗传承人”。
有守正才有创新,新型夜校走红不仅因为其对新兴社会需求的满足,也在于其对公共文化服务属性的坚守。比如,相比收费高昂的商业化培训课程,各地夜校大多坚持公益办学,一门课程的学费经常低至几百元。对于收入有限而热爱“尝鲜”的年轻人来说,报名一门夜校课程“试错”成本低,能够更加从容地做出选择,低门槛地获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学有所得方能学有所乐,随着夜校渐成潮流,夜校要坚持办学本位、努力去粗取精。夜校是继续教育机构,要注意呵护教育本色,让参与其中的年轻人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充实感。一方面,夜校举办者要努力开拓课程资源,尽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严格课程设置把关,保证授课内容系统性,杜绝敷衍了事的“水课”、走马观花式的体验。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重要观点,认为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新型夜校既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具体形式,也成为年轻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鲜活实践。通过夜校学习,年轻人得以从“内卷”和“内耗”中解脱,产生精神上的获得感、满足感,并建立与身边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人的联系,重新找到自我、发现自我。
(作者:王钟的,系媒体评论员)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