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4:30:59 来源: sp20250105
绝大多数城市的诞生
都离不开一条江河的滋养,
广州也不例外。
珠江,中国境内第三长河,
是广州的立城之本、营城之源。
广州塔黄昏全景(肖文杰 摄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受益于珠江的水道资源,
广州成为中国最早进行对外通商的港口,
秦汉时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
清代中期,广州“一口通商”,
全国各地货物纷纷运抵广州,
再漂洋过海,销往全球市场,
海上贸易繁忙如斯。
航拍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 中新社 记者 陈骥旻 摄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广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
目前,广州港有150多条外贸航线,
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已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广州,这座千年不衰的商业港口,
向海而生、因商而兴。
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到广州,一定要打卡千年古村——黄埔村!
在广州海珠区东南隅,
有一个繁衍了1000多年的古老村子,
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它就是古代粤海关的所在地——黄埔村。
图为黄埔古港景观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黄埔村三面环水,
西南边邻接黄埔古港景观区。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
黄埔村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清代“一口通商”时期,
黄埔古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
黄埔的粤海关成为“海上第一关”,
外洋船舶在黄埔村
办理卸货、通关和回程手续,
形成“夷舟蚁泊”的景观,
瑞典“哥德堡号”、美国的“中国皇后号”等
著名商船都曾停泊于此。
图为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虽然黄埔古港已经退出了
对外贸易的历史舞台,
但“海上第一关”仍然雄踞在港口,
村里还保留了大量的遗迹和文物,
包括古民居、古港码头、
古港公园、凤浦牌坊等,
走进黄埔村就好似穿越回百年前的岭南,
在这里可以寻觅到逝去的海关岁月。
跨越千年,黄埔古港的余脉延续到了
如今繁忙的黄埔新港——广州港。
在珠江东岸黄金十公里岸线上,
一个全新的黄埔大港正蓄势腾飞。
到广州,一定要逛千年古道——北京路!
外地人到广州,
有“不到北京路,不算到过广州”之说。
北京路,这条广州古代城市中轴线,
虽经历千年变换,但其活力依然,
一步步走在广州繁荣的最前端,
堪称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
图为北京路夜景(Hunk 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漫步在北京路,很难不被道路旁
充满岭南风情的骑楼所吸引,
年代感十足,别有韵味。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民国初期,广州出现大量骑楼,
它是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时也承载了广州商业的辉煌历史,
北京路是广州骑楼街的典型代表之一。
图为北京路。钟涌 摄北京路不仅是
百年老店和广州老字号商铺的集中地,
而且还汇聚了广州百货大厦、
新大新公司等知名百货商店。
尽管广州商业街多如牛毛,
这里仍然是广州
最有人气、最热闹的商业街之一。
图为南越王博物院。南越王博物院供图作为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
北京路附近一带保存有
十多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古迹,
包括南越王宫署遗址、千年古道遗址等。
千年古道北段遗址位于北京路中段,
层层叠压了11层路面,
由上而下分属民国、明清、宋元、
南汉、唐代等5个历史时期。
走在北京路上,
我们能从这些古道中感受浓郁的历史底蕴。
到广州,一定要体验西关风情!
作为广州旧时繁华的商业区,
西关曾是岭南上流社会人士的聚居地,
他们居住的房子也颇有来头,
被称作“西关大屋”,
堪称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
图为西关大屋(Hunk 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西关大屋最容易辨认的三大特征
就是矮脚门、趟栊门和大木门。
西关大屋在清末民初鼎盛时期有800多间,
现在尚存不足100间。
在荔湾湖畔的泮溏五约,
多间西关大屋被活化改造成咖啡厅、文创店,
老房子再迎蝶变、焕发新生。
图为泮溪五约(Hunk 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西关还有“广州最美骑楼街”恩宁路,
恩宁路建于1931年,
是广州骑楼最多的马路,
走过近百年的恩宁路,分布着十几处古迹,
最有名的是八和会馆、詹天佑故居等。
图为恩宁路(Hunk 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依恩宁路而建的永庆坊,
近年来成为网红打卡点。
永庆坊东连上下九地标商业街,南衔沙面,
是首个荔湾旧城微改造项目,
基于原来外轮廓不变的前提
进行建筑立面更新,
形成“坊、巷、里、弄”岭南文化街区格局。
作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
永庆坊凝聚了骑楼故居、
西关大屋、美食铜艺等广府文化,
是广东岭南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
图为永庆坊(Hunk 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紧邻恩宁路的上下九步行街,
有着“全国首条商业步行街”之称,
东起上下九路,西至第十甫西,
全长1237米,全路段店铺林立,
汇集众多百货、广州名老字号,
是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
图为上下九步行街夜景(程贺彬 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在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
宝顺大街、普源街、仁安街
这些由当年洋行改成的街名中,
还能寻觅昔日十三行的辉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
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在“一口通商”时期,
“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成为“天子南库”。
图为广州十三行博物馆(Hunk 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在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之上
建立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史料
和海内外遗存的文物,
展示十三行从辉煌到终结的贸易口岸
近百年历史的景况。
到广州,一定要来一场与珠江的约会!
珠江两岸,从西往东,可谓一步一景,
它们承载着太多
“老广”和“新广”的时代记忆,
如今,珠江夜游、登广州塔等,
已经成为外地人来广州的必游选项。
图为珠江两岸灯光秀(程贺彬 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距今有近300年历史的天字码头,
被称为“广州第一码头”,
是广州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珠江轮渡码头,
清雍正七年,天字码头被指定为官方码头,
但凡官员从水路到广州或离开广州,
都在此上落。
如今,天字码头成为珠江夜游的起点,
从此上船,可游览珠水夜韵。
图为天字码头。 中新社 记者 陈楚红 摄踏入珠江新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直冲云霄,仿若置身空中花园。
珠江新城是华南地区最大的CBD,
汇聚了金融、科技等高端产业,
正用其惊人的速度,
绽放着最璀璨闪耀的光华。
图为广州城市中轴线夜景(程贺彬 摄)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珠江新城同时也承担着城市文化发展的重任。
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市图书馆等均坐落于此。
“城市客厅”花城广场、海心沙市民广场
更是成为新时代羊城美景之一。
图为花城广场。 中新社 记者 陈楚红 摄海心沙岛是珠江新城核心区轴线的端点,
作为珠江仅有的几个小岛之一,
一直被定位为生态和休闲之岛。
这里曾举行2010年亚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
当时特意搭建的看台、风帆屏、
水舞台等都得到保留,
还扩建了其他旅游休闲设施,
广州很多文艺演出都会选择这里作为舞台。
图为广州塔塔顶摩天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在珠江南岸,
广州塔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
以及海心沙岛隔江相望。
它因建筑中部纤细
仿佛少女腰肢而被称为“小蛮腰”,
其总高度600米,
是亚洲第二高塔、中国第一高塔,
向世人展示了广州挑战自我、
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气魄。
到广州,一定要品尝这些美食!
对于吃,广州可以满足你所有的想象。
作为千年商都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广州是真正的万国美食博览馆,
这里各种食材汇聚,名家荟萃,
漫步在广州街头,可以吃遍四海。
除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之外,
广州还有许多本土的街头美食。
早茶
饮早茶是广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
早从清代已经开始在广州盛行。
图为广州早茶点心。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在广州的茶楼里,
时常会看到一家老小坐在一起饮早茶。
桌子上除了一壶茶外,
还有许多件点心,
大家最常吃的少不了
广式点心的“四大天王”:
叉烧包、虾饺、蛋挞和干蒸烧麦。
因此,广东人饮早茶,
不仅仅是喝茶,
已经演变成以吃茶点为主。
图为虾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在茶楼里,大家一边品尝美味,
一边和家人朋友说东家长西家短。
茶客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拉近。
老火靓汤
广州人爱喝汤,而且最爱喝“老火靓汤”。
慢火煲煮的老火靓汤,
火候足,时间长,
既取药补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
图为老火靓汤。苏嘉轩摄广府人喝老火汤的历史由来已久,
这与广州湿热的气候密切相关,
而且广州汤的种类会随季节转换而改变,
长年以来,煲汤就成了广州人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与广州凉茶一道当仁不让地
成了广州饮食文化的标志。
老火汤种类繁多,
可以用各种汤料和烹调方法,
烹制出各种不同口味、不同功效的汤来。
先上汤,后上菜,
几乎成为广州宴席的既定格局。
广式烧腊
广式烧腊是一道广东名菜,
它绝不是字面上所理解的
“烧”和“腊”两种形式,
细细划分下来,其实是
“烧味”“腊味”“卤味”“白切”“盐焗”。
其中,烧味特别受欢迎,
包括豉油鸡、叉烧、烧鹅等。
图为炳胜烧味三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烧鹅是广州传统的烧烤肉食,
鹅以中、小个的清远黑棕鹅为优,
去翼、脚、内脏的整鹅,
吹气,涂五香料,缝肚,
滚水烫皮,过冷水,糖水匀皮,
晾风而后腌制,
最后挂在烤炉里或明火上转动烤成,
斩件上碟,便可进食。
烧鹅色泽金红,味美可口。
图为广州街边小店售卖烧腊。 中新社 记者 孙秋霞 摄在广州,几乎无鸡不成宴,
其中白切鸡深得
粤菜之“生猛”和“吃出原味”真传,
因烹鸡时不加调味白煮而成,
食用时随斩随吃,故又称“白斩鸡”。
白切鸡通常选用细骨农家鸡与沙姜、蒜蓉等食材,
慢火煮浸后,晾干切块,
成菜后皮爽肉滑,清淡鲜美。
艇仔粥
“去西关,必尝艇仔粥。”
旧时广州西郊,
河道两旁遍植荔枝树,叫做荔枝湾。
每逢夏日黄昏,
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来此游玩,
游河小艇穿梭往来,
其中有小艇专门供应“艇仔粥”,很受欢迎。
渐渐地,广州街边小食店也开始出售艇仔粥。
图为艇仔粥。 中新社 记者 孙秋霞 摄艇仔粥以新鲜的河虾或鱼片作配料,
后来还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
凉皮、葱花、姜等,
吃前当即煮粥滚制,
芳香扑鼻,热气腾腾,十分鲜甜。
在街头食肆,
到处都可品尝到这种广州特有的粥品。
云吞面
广式云吞面是广东地道小吃的一种,
入选“中国十大名面”之一。
在老一辈广州人心目中,
云吞面拥有无法替代的地位,
蕴含着浓郁的广州本土气息。
图为云吞面。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一碗上乘的云吞面,要有“三讲”:
一讲面,必须是竹升打制的银丝面;
二是馅,要有新鲜的虾仁、
二七比例的肥瘦猪肉
还要用鸡蛋黄锁住肉味;
三讲汤,用大地鱼和猪骨熬成的浓汤
再加入虾芋,此汤色金黄通透,浓而不腻。
广州人不以面食为主食,
但却对云吞面情有独钟。
糖水
岭南自古产甘蔗,糖业发达,
为糖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广府人兼容中外食材,博取各家之长,
创造出四百多款广式糖水。
图为广式糖水。 中新社 记者 孙秋霞 摄广式糖水无论多少款式,
总的来说,主要有四大样式,
包括汤羹状、糊状、沙状、布丁状。
广式糖水不但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遍地开花,
还走出广东,甚至发展到国外。
到广州,一定要看这些非遗和民俗!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广州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融合,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即岭南文化。
粤剧
图为粤剧博物馆的粤剧表演。 中新社 记者 陈楚红 摄走进西关,游客们经常会听到
悠扬的粤剧、粤曲从巷子深处传来。
粤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是岭南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粤剧是“本地班”于明末清初吸纳
“外江班”演唱的昆、弋、梆、黄诸腔,
又在清末民初由唱官话改唱粤方言,
并且吸收当地木鱼、南音、龙舟、粤讴
和广东民间音乐而形成的戏曲剧种。
图为粤剧《南越宫词》剧照。广州粤剧院 供图粤剧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
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
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
靶子、手桥、少林拳及
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
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
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广彩瓷烧制技艺
广彩瓷烧制技艺是釉上彩绘的代表,
清康熙晚期至雍正年间,
将景德镇的素瓷运至广州加彩后出口
成为外销瓷出口的一种趋势,
广彩由此出现并日益兴盛。
图为清代广彩山水人物纹盘。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广彩瓷器题材广泛,色彩鲜明。
有三彩、五彩、珐琅彩等不同的种类,
还仿照西洋画法制成独特风格的彩绘瓷器。
其烧制技艺根植于民间。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广彩瓷器烧制技艺
至今在海内外仍享有崇高的声誉。
广绣
广绣与潮绣合称为粤绣,
与苏绣、湘绣、蜀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它历史悠久,在唐代已发展出高超技艺。
明清绣艺更趋精湛,
以构图饱满、色彩绚丽、
纹理清晰、针法多样等特点享誉中外。
广绣作品《南国红棉》。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清代实行开海贸易后,
广绣逐步向商品生产发展,
并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刺绣行业,
刺绣作品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
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之一,
广绣不仅呈现岭南艺术的传统审美,
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醒狮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
是广东省一种十分常见的民间舞蹈,
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
图为车陂龙狮体育会的舞狮队员观看师傅表演舞狮。 中新社 记者 陈楚红 摄醒狮表演可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
文狮表现温顺而和善,
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
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
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
技巧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
自古以来,
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
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
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行花街
广州又称“花城”,
广州人和花有着不解之缘。
每年春节期间,
广州都会举行迎春花市,
传统花市由春节前年廿八开始,
至年初一凌晨结束。
图为广州花街巡游(资料图)。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逛迎春花市,俗称“行花街”,
一家人来到花市,
选购“好意头”的鲜花作为节日装饰,
以寄寓对新年来临的
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倾城逛花市的习俗,
全国唯广州独有。
图为广州水上花市。 中新社 记者 陈楚红 摄AI也去了趟广州
来看看AI眼中的广州
广州,是一座值得细细品味的城市,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广州!
作者:孙秋霞
部分图文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制图:中新AI实验室
( 中新社 微信公众号)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