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位“90后”渔民的自白

发布时间:2024-11-05 08:38:01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社 香港7月14日电 题:香港一位“90后”渔民的自白

   中新社 记者 韩星童

  范廷谦觉得,自己身上的标签很简单,就是渔民。在眼前这片香港西贡海域,他的祖辈、父辈皆以捕鱼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他这一代,不是没想过走别的路,金融业、营养学,但终究不如开着快艇奔驰在海面来得自在。

  自在,这是面对记者提出“回归祖业是否为兴趣使然”的疑问,范廷谦在沉吟片刻后想到的最贴近心境的形容。他自小随家人出海,就像他的父辈一样,帮着守渔排、换网箱,或是坐在船头垂钓,均构成生活的一部分。

香港“90”后渔民范廷谦日前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 中新社 记者 韩星童 摄

  所以当范廷谦大学中途辍学,放弃营养师这一志向,说要做个渔民,家人亦寻常视之,“没有反对也没有支持,很自然”。于是范廷谦跟着舅父经营渔排,平日里除了捕鱼,亦大规模养殖各类鱼和珍珠,将贝壳、蚌肉、珍珠加工成各类产品销售。

  一旦出了西贡,这便成了件稀罕事。有一回,范廷谦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有机食物展,卖些自家捕捞、晾晒的小鱼干。一位阿姨看着眼前白净年轻的“后生仔”(年轻人),全然不信:“你是渔民?那我就是农民啦。”说完便走开了。“现实中的渔民群体,也确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鲜有陌生的、年轻的面孔出现。

  水上人家正在被这座城市慢慢淡忘,“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如今的香港还有渔民,还有养殖业”。这让他有些耿耿于怀,毕竟“香港从前就是一个小渔港,这是我们的根,我们原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立志当个渔民后,范廷谦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以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和视角,令香港养殖业及渔民文化呈现出一种契合时代的新面貌。

图为范廷谦正在为参观渔排的导赏团分享养殖知识。受访者 供图

  创办导赏团便是举措之一,范廷谦带领团友们参观渔排,分享养殖知识,讲解香港的渔民文化历史及独有的语言特征。譬如,船上风浪大,渔民们惯用矮桌,他们口中的“摆地下”(放在地上),实则指的是“放在桌上”。

  导赏团一经推出,广受好评。“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小朋友来听养殖珍珠和鱼的知识,老人家来这里看看风景,吹一下海风。”据范廷谦统计,今年已有几十个导赏团来到渔排,以本地团为主,亦有少数内地旅行团。同时,还有十多间大学及中小学与之合作,举办恒常的课外活动。

  销售模式转型,则是范廷谦迈出的另一步。“传统的销售模式比较慢,捕到鱼后通常卖给市场,或者有小船来收货。”他尝试用社交平台与市民、客户交流,直播渔排实况,也传授在哪里买鱼便宜、如何选鱼等小妙招,贴近生活又不失趣味,在网络上慢慢积聚人气。

  不上渔排的日子,范廷谦就独自对着电脑构想转型之路,渴望有朝一日凭一己之力为行业带来些许变革的震颤。一切从零开始,他不急于求成。

  范廷谦虽说着“做渔民谈不上兴趣”,但抖落的记忆尽是些美好的牵绊。他记得小时候在渔排看过的天后诞,戏棚高高地搭在码头上,渔民们开着船从四面海域聚拢过来,天空的云霞向西流逝,拖出长长的流苏。那景致仿佛是回荡在耳边的千千阙歌,起承转合间,像被什么稳稳地托举住似的,有所着落。(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