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探索的重要价值

发布时间:2024-11-17 02:57:05 来源: sp20241117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丰硕、成效显著,正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扎实迈进,在探索中取得的实践经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全局性意义。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承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使命。新征程上,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费规模不断攀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协同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提出“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2019年进一步强调“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京津冀三地按照要求认真落实,从各自为政、各管一摊到相互扶持、彼此协助,目前协同合作已形成普遍共识。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北京主动淘汰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不断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北京“新两翼”建设协同发力,城市副中心锚定“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规划落地全面提速、城市框架加快成型,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三地积极推动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开通运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京昆、京台、京秦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统筹加强。昔日生态环境曾是京津冀的民生之痛。这些年来,京津冀三地深化协作,建立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津冀签订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京津冀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产业转移对接频繁,产业合作更加紧密。北京中关村企业纷纷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来自京津的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河北。

  实践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成绩得来殊为不易,其实践探索具有全局性价值和意义。

  为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区域分工合作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由于条块分割等体制机制障碍,我国一些地区之间缺乏合理分工,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京津冀地缘相邻,过去这类问题也较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其他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重要启示。一是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布局调整。二是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探索建立税收分成合作共享机制、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等。三是从体制上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开放的区域统一市场,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体制。四是从工作方法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如城市建设速度与人口集聚规模、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政府与市场、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等,充分体现了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

  为解决“大城市病”提供方案。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口、资本、产业的集聚逐步形成高密度的大都市区,进而引发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住房困难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集聚到扩散,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是各国解决“大城市病”的普遍做法。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北京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有效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探索的重要价值所在。

  新征程上强化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的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新征程上,要以新的使命担当成就新作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其一,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一方面,要依托“三城一区”、在京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等高水平科创平台,持续加大基础科学发展支持力度,统筹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另一方面,要引进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卓越青年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为各类人才提供各显其能的创新舞台,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二是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构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多主体高度协作、分工明确、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协作新模式,既是适应全球技术创新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瞄准京津冀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提升区域内产学研协作水平和区域内成果转化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区域内一体化线上产学研协作公共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立体展示、智能推送以及供需高效对接。同时,要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协作的制度安排,制定利益分配、产权归属、风险共担等方面的相关措施,激发产学研协作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营造更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园区载体,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并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四是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要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河北要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从不同方向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有条件的地区要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五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其二,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进一步从源头上严控北京非首都功能增量,增强疏解的动力。坚持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要继续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增强向外疏解的内生动力。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为大都市非核心功能疏解积累有益经验。

  在北京“新两翼”建设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同雄安新区的关系,“两翼”要协同发力,在各自功能定位上避免同质化。二是处理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同中心城区的关系,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搬迁腾出的空间主要用于加强对首都核心功能的服务保障。三是要处理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同周边地区的关系,以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带动周边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

  其三,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为此,需要多措并举、协同联动。

  一要继续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织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京津冀三地之间的通达效率和便捷程度。二要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合作广度和深度上唱好京津“双城记”,共同打造区域发展高地,引领带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三要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同国内外其他地区沟通对接合作,打造全国对外开放高地。四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京津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同河北共享,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使京津冀三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新提升。

  (作者陈耀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