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22:47:37 来源: sp20241230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为我们加强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与创新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与保障;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探索性、创造性科研活动,具有知识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完善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问题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创新利益分享模式,加快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力求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充分激发各创新主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突出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可以积极发挥作用,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积极投入基础研究。在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在基础研究方面深化政产学研合作,还要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基础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进行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进行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深化改革、强化创新。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7日 1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