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9:53:39 来源: sp20250101
《第一交响序曲》《龙腾虎跃》《赛马》《红旗颂》……16首中外经典艺术作品轮番奏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学生们的新年学习生活,再一次在流淌的旋律中欣欣然打开了。
为师生献上一场音乐会,是该校坚持多年的“新年之约”,也是其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生动缩影。
“除了讲授音乐技巧,老师们还引导我们感受音律之美,体悟合作之美。”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该校金帆管弦乐团团员尚金琰最享受的就是和同伴们一起排练、演出的时光,“在一次次演出中默契合作、挑战自我,我体会到了在音乐海洋中畅游的快乐,变得更加自信了!”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近年来,青少年美育得到社会高度关注,学校美育工作迈上新台阶,社会美育资源日益丰富,家庭美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但美育却依然是“五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受长期以来应试思维的影响,美育在很多地方仍被视作‘副科’、窄化为艺术学习,甚至出现了‘为考而学’的应试倾向。”采访中,不少专家坦言。对此,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以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以美浸润学校,该从何处做起?将美的种子真正根植在学子心间,需要哪些方面合力推进?
开齐开足关键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盘点学校的美育家底,中关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倪百明颇自豪——现有艺术教师51人,音乐、美术开课率为100%,还自主开发了舞蹈校本课程和器乐拓展课程。
这份厚实的家底,让学校得以在坚持面向全体开展艺术教育的同时,还能做到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交响乐团、舞蹈团、合唱团、民乐团、管乐团、书画社团……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和社团活动,让每位同学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生长点,绽放最美的自己。
“在艺术的熏陶中唤醒孩子们欣赏美、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建设艺术社团的初心。希望孩子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在哪生活,这段人生经历都能为他们带来美的体验。”倪百明如此看待美育的价值。
课程是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此次《通知》提出,将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按照各学段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相关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帮助义务教育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然而,记者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些学校美育工作的鲜明写照,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个学期末,山西某小学美术教师刘叶就提前过上了“假期生活”——美术课不是被语文老师借去讲题,就是被数学老师拿去刷卷。但平时课时能基本保证,已经让她“很是知足”:“有些偏远学校专职老师匮乏,美育教师只好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老师上课力不从心,学生学习漫不经心,学不到专业知识,更谈不上审美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一些学校在美育课开展过程中,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化、技能化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美育素质、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养成,美育技能化、应试化倾向值得警惕。
“每天就是练习横竖撇捺,我问老师为啥只写这个?老师说‘哪有那么多为啥?叫你写啥就写啥,这又不是创意美术’。”兴致勃勃报了学校课后服务的书法班,没过几天,如此教法就让一年级男生毛豆直呼“没劲”。
“美育的多种表达中最直观的是艺术表达,但美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艺术人’——懂得艺术创作规律、会欣赏艺术作品、有一定艺术表现能力,终生追求美的人。”在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首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赵洪看来,以美浸润学校,最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既要扭转美育‘副科思维’,按照国家美育课程要求,配齐美育教师,保障学校美育设施设备;更要更新美育理念,不能一味用常识教学生、用技能考学生,要科学研发课程,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真正浸润在美育环境中,获得美的滋养。”
提高全员美育意识,让学生沉浸于“无处不在的美”
当语文课上响起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会发生什么?
当一位语文教师把天津交响乐团钢琴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张乐的这个建议融入日常教学,将“听后感”布置为作文题目后,惊喜产生了——深入讲解后、悠悠乐音中,学生文思泉涌,曾经怕写作文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写出了真情实感。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美育也并不止步于艺术课程与社团,而是有着更加多元的打开方式——在一堂以“美丽吉祥纹”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中,美术老师会带着学生去北京中轴线研学,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设计之美;语文老师会讲解传统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学校还将孩子们设计的纹样作品做成了徽章等文创产品。
“新时代做好学校美育工作,应该牢固树立‘大美育’的理念。”该校校长刘晓群介绍,近年来,学校将三级课程打通,整体推进形成了艺术美育课程群,致力于在各个学科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所谓浸润,就是让美育成为全校的‘风景’而非单一学科的‘盆景’,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美无处不在’的环境之中。”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要改变美育与其他学科彼此割裂的状况,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涵育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全面发展的素质。
让美育“无处不在”,需要不断涵育教师审美素养,提升全员美育意识。一堂题为“藏在‘春’字里的美”的书法课让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的孩子们与美相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含有“春”的名家名句,引入书法大师颜真卿的代表作,再循序渐进地给学生介绍“春”的多种字体,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教师李玉玲带领孩子们从各种角度领略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书法之美。不断研课、磨课,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和实践活动,如今,“协力奏响从艺术教育走向大美育新篇章”的理念早已在该校每个老师心中落地生根。
让美育“无处不在”,还需要在校园文化方面,营造美的环境、突出美的引领,让学生从校园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中感受美的存在和影响,进而涵养美的心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走进重庆谢家湾学校,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触摸美、感受美、践行美的重要依托。带学生摸摸大树的树皮、闻闻青草的味道、看看树叶的脉络,孩子们就会循着这些指引全身心地感知大自然和周围生活中的美好。楼道间、食堂里,随处可见学生的照片,或阳光微笑,或专注学习,或帮助他人,处处传递品德之美。
家校社协同,把美育课堂搬到广阔大地上
对于湖南长沙芙蓉区的孩子们来说,湖南博物院可是他们眼中亲切无比的“美育大课堂”。在这里,他们可以近距离参观国宝级的稀世珍品素纱单衣,感悟传统服饰之美;可以听专业老师讲解特色漆器,体会古朴漆艺之美;还将这些所学变成了作品,搬到了自己的美术本、作文本上。
馆校联动,走进博物馆上美术课;整合资源,编写特色课程读本……近年来,湖南长沙芙蓉区立足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携手湖南博物院、长沙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共建“馆校美育大课堂”,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美的种子。
不少专家呼吁,尽管此次是针对学校推出的美育浸润计划,但美育不仅仅在校园里,更应该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学校所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把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作为美育课的实施之地;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应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美育环境;家庭也要积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家校社协同做好美育工作上,多地已有探索。如北京市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课外活动计划,推动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小学美育发展的高质量实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美育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上海市依托上海学生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戏剧团、校园电影院线,组建各类艺术联盟,鼓励文化系统选派优秀文艺工作者参与美育支教志愿服务项目。江苏、山东、重庆、四川等地开发利用社会美育资源,积极推动各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免费向大中小学生开放。
(记者 邓 晖)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