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携手共同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4-11-21 22:18:21 来源: sp20241121

  祖国南疆国安卫士忠诚履职

  警民携手共同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 本报记者 蔡长春 杜洋

  “这是分内的事”“是很平常的事”,面对媒体,岩实和战友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两句话。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雨季,在96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岩实和战友一步步巡边踏查,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线索。这里的草丛比人还高,“地上本没有路”是常有的事,岩实就用随身的傣刀砍出一条路来。

  甘于奉献的无名英雄

  岩实是勐腊县国家安全机关的一名干警,皮肤黝黑,不善言谈。“生活条件嘛,是没有大城市优越,但我们很喜欢工作生活在这里。”身在勐腊的干警大都与岩实有着同样的心声,但这里半数以上的干警并不是本地人。他们当中,很多人为了安心工作,选择把孩子送回老家父母那里。

  “一年200多天在外面工作,顾不上家嘛。但这里太重要了,离不开人。你去侦查,不一定能发现敌情,但是你不去,就可能放过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隐患。”边境一线,历来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关注和渗透的重点。近年来,随着中老铁路的顺利开通,位于勐腊的磨憨口岸,更成了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的重要关隘。因此,岩实和战友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任务重了,更需要向我们的前辈们好好学习。”说起老同志,岩实满脸崇敬,“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老同志带着我巡边,还差几公里结束任务时,他被毒虫叮咬,昏迷过去。到医院输液治疗后,老同志还是坚持当天把剩下的几公里巡完。那个咬伤的地方3年多才完全好起来。”

  岩实说,许多老同志在他眼里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自己并不把那些轰轰烈烈的往事挂在嘴上,他们才是无名英雄。

  勇斗间谍的国安卫士

  宋斌是20世纪80年代末参加工作的一名干警,谈起自己深夜徒步20多公里追查间谍的经历,他并不觉得值得炫耀,“一路上没有路灯,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有一个手电筒,也不敢常亮着,有月光的地方就关了手电筒”。

  这样的经历,不过是宋斌口中的“平凡事”,就连一件他亲历的大案,也没能激起他内心太多的波澜。

  2011年8月的一天中午,湿热的西双版纳气温接近40摄氏度,化装成船老大的宋斌蹲守在澜沧江边。

  “当时接到上级通报,一起重大间谍案件的嫌疑人李某已经潜逃至西双版纳,意图从这里偷渡出境。”宋斌说。

  下午2点,守了一个多星期的宋斌终于看到远处走来了一个身影。“他戴着鸭舌帽,背着双肩包,外貌着装都和嫌疑人特征很吻合。他看到我是船老大的样子,就主动过来,想让我载他‘过河’。”确认嫌疑人身份后,宋斌亮明了国安干警身份,怎料李某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宋斌面前。

  “他叫我放他一马,还从背包里拿出一沓美元和20万元人民币。我当时就说‘你妄想!我们是国安干警,怎么可能放过你’。”宋斌与从不远处冲过来的战友一道控制住李某,将其押送回了国家安全机关。谈及当时的惊心动魄,宋斌只是笑笑:“我也算是经受住考验了吧。”

  警民之间的双向奔赴

  国安干警的忠诚敬业,当地的边民看在眼里,更用实际行动表达着敬意。

  “这些抵边村寨的村民们国家安全意识都很强,一旦发现什么可疑情况,都会主动打电话给我们报告。”岩实说,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实的写照。

  不仅是公民,近年来,国家安全机关大力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更多企业和组织也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从愿景变为现实,中国的企业更多地走向海外。国家的海外利益安全谁来保障?国家安全机关责无旁贷。

  “开始我们找到企业配合工作,有些企业会避之不及。他们会有‘我们没有间谍行为’‘不想与国家安全牵扯关系’的想法。”身为云南省国家安全机关从事海外安全保卫工作的一名干警,张珊说,“我们就一边宣讲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一边给他们讲国家安全机关有保护我国企业海外利益安全的职能。”

  “我们和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将被困海外战火中的中方企业员工营救回国后,企业就特别信任我们了。”张珊表示,有了国家安全机关的保驾护航,中国企业对海外的项目更加放心,也更有信心将发展惠及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当老百姓和企业感受到国家安全机关的保护时,他们就更加支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主动报告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和线索。”张珊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这只是国家安全机关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在一次次维护国家安全的生动实践当中,国安干警与广大公民和组织完成着一次次名为“国家安全”的“双向奔赴”,更多的“国安”故事正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