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青年科技人才红利

发布时间:2024-11-28 02:43:46 来源: sp20241128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名单显示,当选的最年轻院士仅有45岁。“年轻化”已成为近年来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这体现出我国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

  青年科技人才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活力与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根据科技部公布的信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今年8月份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给予青年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不过,职业早期科研支持不够、发展机会有限、科研时间过少等,仍是制约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坚持产教融合,促进产学研协作,创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空间,激发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青年科技人才红利。

  坚持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和企业应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根据企业的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打通高校和企业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深化科技攻关、师资、设备等资源的互用共享,解决高校科研成果、人才实训要求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科技,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加强产学研协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聚集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科研项目、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等活动。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和研究的场所,让他们接触真实的产业环境,了解市场需求和挑战,通过实践和研究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强化协同创新,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成功率。

  创造宽松稳定的环境,让青年人才不受干扰专心科研。应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持续推进减负行动,为青年科技人才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比如减少表格填报、科研经费报销、迎接检查评比、会议等行政事务上的负担,不占用必要的科研投入时间。全面实施网络化办公,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少跑腿、少盖章”,将各项审批流程上网,让信息数据畅通无阻,优化科技项目结题审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建立激励机制,解决后顾之忧。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晋升机制等方式,激励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科研事业,可设立多部门、多种类、多层次的人才支持和奖励政策,充分体现贡献价值,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匹配的薪酬福利待遇,增加知识价值的分配权重,让青年科技人才拥有获得感。针对青年人才在生活上面临的压力,如住房、子女教育等,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比如青年人才公寓、子女入学优惠政策等,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以减轻生活负担,更加专注于科研工作。

  鲁 谊

  (经济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