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1 23:06:28 来源: sp20241211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面对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那就是城乡融合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而城乡规划要想实现一体化,需要找到好方法。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的一个经典示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我们身边的万千美丽乡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千万工程”的首创地,看看“千万工程”是如何科学施策、破除障碍引导乡村蝶变。
白墙黛瓦,碧波涟漪,满川芳草,初秋的横港村尽显诗画江南的意蕴。村民们上起了村里组织的农民画写生课,这节课的主题是画下自己熟悉的村庄。
不过,这个让城市人都向往的村庄,以前可不是这般模样。上世纪末,横港村许多村民以养猪为业,废水直接排进河道,河水黑臭。
横港村的难题是当时许多浙江农村发展困境的缩影。彼时的浙江,发展多年,经济高歌猛进,但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其中人居环境“脏乱差”是农村居民反映最强烈、最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002年,习近平同志刚到浙江工作,就开始密集调研,短短118天里,他跑了11个市、25个县,一个个村地察民情、听民意,所见所闻触动了习近平同志。他决心从解决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着手,以点带面来推进农村发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浙江大地展开。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阎荣舟:“从人居环境整治开始,使乡村的空间生态发生蝶变,由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低小散的形态,转向绿色集约的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同时,人的精神文明乡村文化建设也发展得更好。”
一场从生产到生活、生态的系统性改革在浙江乡村展开。这是一场几乎重塑乡村的深刻而全面的改革,需要直面各个领域的障碍、逐一攻坚克难,可谓是啃“硬骨头”。这样的决断,彰显的是改革者坚毅笃行的责任担当和心中深厚的人民情怀。
在“千万工程”启动之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给出了这样的原则,“农民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村庄整治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都应经过村民讨论,民主决策”。此后他反复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和自觉行动,这一理念被沿用至今。
农民参与改革的内驱力、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千万工程”实施的这些年,横港村从落后、村集体涣散的“养猪村”,蜕变成风景秀丽、政通人和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余村从石灰石的开采区,变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宜居村落。下姜村也从靠伐木、破坏生态为生的小山村,变成了满目青翠的魅力乡村。
“千万工程”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产生绵延不绝的涟漪,这个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发展路径,必将在更广袤的乡土开启振兴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深入推进“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可感可及的实事小事切入,来解决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作为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抓手。”
千百年来,人们在乡村繁衍生息、耕读渔猎,这里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乡村发展得怎样是一把标尺,丈量着我们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和厚度。推进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全体农民过上好日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清晰擘画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和方向,这也开启了“千万工程”第二阶段,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全面”二字别有深意。
叶兴庆:“到二十大要全面推行乡村振兴,这个全面就是新的要求,现在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乡村振兴,空间面上的全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全面就是乡村建设内涵的全面,它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千头万绪,其中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
蒋村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如何让村民们在种好地、保障粮食稳定供给的同时,能有更多渠道增收致富,是这样的农业村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2016年,蒋村村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当地政府组织各个村腾退“低小散”企业,获得土地指标后,流转归集到一起,由政府统筹布局建高科技产业园,靠着毗邻上海的地缘优势,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政府组织各村以村集体为单位,一起出资成立公司,投资园区的开发、建设,每年各村可以获得投资额的10%作为保底分红。这是当地结合自身情况探索的一种振兴产业、同时引领农民致富的发展模式。
现在蒋村村每年可以从这个项目中获得约130万元的收益,他们用这项收益在村内打造了农旅融合基地,发展农耕文旅,效益不错。
如今在浙江,各个村庄都立足自身特色,探索“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这幅呈现万千气象和风貌的美丽图景,正得益于布局“千万工程”所蕴含的智慧。
叶兴庆:“千就是千村示范,万就是万村整治。能够做示范村,肯定它的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好一些,一般的面上村就作为整治的范围。现在推动乡村振兴也要从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村施策。”
在理论上创新、在实践中突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各地都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
在内蒙古,人们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在山东曹县,村民靠着生产汉服鼓起了“钱袋子”;在河南兰考,村民们凭着制作古琴的手艺闯出了一片天。
而发展经济只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维度。我们要实现的不仅是农民生活的富足,还有乡土社会的文明跃迁。站在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千万工程”所带来的这场山乡巨变仍在继续,农民们不仅钱袋子鼓了,精神生活也日益充实。
在鑫锋村,现在每个月都会举办各种音乐活动,音乐已经成了鑫锋村的一张名片,每逢节假日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游客和村民们随着音乐一起舞蹈,星光点点,微风拂面,烦恼都随风飘散,这里就是让城市人向往的乡村,也是让村民们自豪的精神家园。
现在在各地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既有“村BA”“村超”这些“村味”十足的体育活动大放异彩,又有各地“古村落的保护”留住乡愁。不断普及的“乡村阅览室”为村民生活注入知识的力量,凝结着工匠精神的非遗手工艺品和技艺,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光。
“乡村振兴”所唤醒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深沉的力量,这正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所在、底蕴所在。今天,一个人类历史上人口体量最大的国家正在迈向伟大复兴。在千千万万的乡村,人们的未来也将迎来更为巨大的改写。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新时代,我们交出了这样的答卷: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9万家。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000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2.88∶1缩小至2023年的2.39∶1,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
我们在广袤土地挥洒汗水,为了乡愁可寄,未来可期。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