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于和伟直播对谈戏剧 新书《鳄鱼》在抖音电商发布

发布时间:2024-11-09 08:33:00 来源: sp20241109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都是欲望的奴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或许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在舞台上扮演自己新书《鳄鱼》中的“鳄鱼”一角,并与自己心中“YYDS”的演员于和伟“同台飚戏”。11月20日下午3时,一场主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戏剧”的直播在@莫言的抖音直播间准时开启。对谈中,莫言和于和伟不仅表演了书中的片段,还围绕表演、创作、戏剧等诸多话题展开畅聊,累计吸引了超550万人次围观,莫言新书《鳄鱼》也同步在抖音电商发布。

莫言、于和伟直播对谈

  所有角色的基调都是“人”

  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得主;于和伟则是国家一级演员。二人之所以被组合在一起,源于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一角让莫言印象深刻,以至于在一次采访中被要求用“YYDS”(永远的神)造句时,莫言脱口而出:于和伟就是我的“YYDS”。

  11月20日的这场直播,是二人在公开场合的首次见面。于和伟说自己像是“小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召唤”,“于和伟成功追星莫言”的话题也冲上抖音热搜。莫言则再次“表白”于和伟:“好的表演艺术家从来不靠颜值。我很少一部电视剧从头看到尾,但《觉醒年代》里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让我感觉这是‘灵魂附体’式的一等表演艺术。”

  在随后的直播中,二人围绕《鳄鱼》一书、剧本创作、戏剧表演等话题展开畅聊。据悉,《鳄鱼》是莫言在今年新推出的一部话剧剧本,主要讲述了潜逃美国的腐败官员单无惮在2005年至2015年的四次生日派对上围绕礼物“鳄鱼”而发生的故事。莫言在书中通过莎士比亚式的精彩对白和富于想象力的戏剧冲突设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单无惮这一人物的复杂性,以及环绕在其周围的谋利者的众生相。

莫言、于和伟在抖音@莫言的直播间展开对谈

  “希望于和伟能饰演书的主角单无惮。”在谈到书中的角色时,莫言认为,最适合于和伟的角色就是“市长”——因为这个角色台词最多、内心世界最丰富、人物最复杂、身份最尴尬,“所以需要一个具有巨大张力的演员,才能将这样一个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对于莫言的赞美,于和伟则谦虚回应:“所有角色的基调都是‘人’。”在他看来,人是分类型的,因此他会在拿到剧本后,先将历史人物归类,看看这个类型跟生活中遇到的哪些人相似,之后再一点点展开。在饰演陈独秀时,于和伟正是从老照片中观察到了陈独秀拍照时会跷脚的小姿势,感觉对方“除了狂狷之外,还有生动的、不安于现状的气质”,由此获得了扮演灵感。

  写剧本能满足“说话的欲望”

  尽管读者更熟悉的是作为小说家的莫言,但莫言对话剧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事实上,早在《鳄鱼》之前,他就已写过《离婚》《霸王别姬》等剧本,并多次获得国内外的奖项。在《鳄鱼》一书中,莫言则综合借鉴了萨特、布莱希特的一些戏剧表现手法。他说:“一个好的小说作者未必能写出很好的戏剧,但一个剧本写得好的剧作家一定也能写好小说。”

  在谈及对戏剧的迷恋时,莫言回应道,自己从小看民间戏曲长大,民间戏曲给了他深厚的滋养。于和伟则补充道,莫言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分享了一篇《讲故事的人》,他最后讲述的那个扔草帽的故事“小时候听我妈妈说过”,于和伟的母亲是山东济宁人,与莫言是山东老乡,“其实很多故事是民间里面有的,所以戏剧艺术本身是根植于大地的。”

  此外,相比于不能直接看到读者反应的小说家,剧作家更能满足创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当你在写剧本的时候,所预想到的那些笑点泪点,都如期的实现了的时候,你感觉到你是摸透了人心的。”莫言还进一步指出,写剧本能“满足自己说话的欲望”,小说是通过叙述描写风景刻画人物内心,写剧本则主要靠台词讲故事和塑造人物性格,“这是非常考验作家功力的。”

  直播中,莫言也对部分作家写剧本是为了“赚快钱”这件事直言不讳。在他看来,如果要真正把剧本写好,就必须要把剧本当作艺术来做,尽管是20集的电视剧,但每一句台词都需要打磨,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斟酌。“要实现一个文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剧本当艺术来做,这是我几十年来一直坚信的原则。”

  对谈中,莫言用“演技好”“心灵美”“长得比较普通”来评价于和伟,他解释道,长得比较普通说明“不是靠颜值吃饭”,而“真正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从来不靠颜值”。于和伟评价莫言是“莫言”“无形”“顽皮”。莫言认为,“顽皮”是最高赞赏。“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说,就是要有童心。童心未泯才能保持艺术青春。”

  据悉,此次直播对话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抖音“大有学问”联合浙江文艺出版社在抖音特别发起。除莫言外,过去一年,抖音“大有学问”“名家新书计划”与“抖音全民好书计划”还携手余华、毕淑敏等作家,通过直播发售新书和好书。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平台将持续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和知识创作者分享专业知识,帮助用户发现更多新书、好书,促进图书行业发展、推动知识文化传播。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