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种业振兴步入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4-11-05 12:20:04 来源: sp20241105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授权量突破3万件,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近94%——

  科技助力种业振兴步入快车道

  ◎本报记者 马爱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随着我国种业振兴的步伐日益加快,自主创新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2023年是新修改种子法实施的第三年,也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年,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显著增强,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成果加快涌现。

  据2月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自我国1997年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累计申请量达76914件,累计授权量超3万件,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近94%。据统计,目前全国推广面积排名前10位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品种中,授权品种占比达90%,其中98%为自主选育品种。

  这一显著成果的背后,是科技对种业振兴的强有力支撑。

  “从我国生产实践看,品种对于农业生产贡献很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从2000亿斤逐步攀升到了1.3万亿斤以上,平均亩产从68.6公斤增加到了387公斤,自主选育良种功不可没;农作物品种先后经历了6到8次更新换代,对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告诉记者。

  刘信举例说,近十年来,自主选育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京科968、登海605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亩产从331公斤提高到了419公斤,增加了27%。小麦品种济麦22、矮抗58、百农207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387.3公斤,年均增加5公斤以上。

  科技在助力种业振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方面,基因编辑、高通量表型鉴定等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育种工具,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种业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整合种质资源、育种成果、市场需求等信息,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把握育种方向和市场趋势,从而更加精准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我国培育优良品种步伐正在加快,近年来不断加大育种创新攻关力度,品种选育数量大幅增加,品种类型不断丰富,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加快推出。比如,水稻优质品种占比在逐年增加。2022年,国审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优良品种占比首次超过六成,兼具绿色、优质、高产的‘三好’品种就有22个。”刘信说。

  近年来,我国启动实施部分种源的关键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并实施新一轮的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我国自主培育的三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15%。另外,国产化的基因编辑工具也正在加快研发应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实施,我国建立了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通过强化行政与司法的有效衔接,我国深入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和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推出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的组合拳,有力地震慑了不法分子,为种业振兴营造了良好环境。”杨海生说。(科技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