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温度”构建杭州城市新“界面”

发布时间:2024-11-21 15:38:30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网 杭州12月30日电(王逸飞 鲍梦妮)2023年,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成为世界真切感知中国创新面貌与社会温度的一扇窗口。于东道主杭州而言,“两个亚运”其实是一种常态体现。当下,科技与人文温度融合,正构建起杭州的城市新“界面”。

  这样的新“界面”,体现在二者融合带来着更具普惠高效的生活体验、民生保障。

  杭州余杭,于亚运期间投用的无人驾驶巴士没有因亚运谢幕“下岗”。项目承建方代表梁小溪介绍,如今每天9时至16时,其运行8至10趟,成为市民的灵活出行的新选择。

余杭的无人驾驶巴士。 梁小溪供图

  在空中,曾在杭州淳安亚运分村作为应急保障运输使用的无人机,如今在杭州市急救中心承担了运送AED除颤仪的任务,节省一半以上救援等待时间。

  从保障亚运转为服务民生的诸多“黑科技”,是科技赋能杭州社会发展的缩影。杭州官方在亚运期间曾表态,将深度谋划推进“后亚运”时代智慧成果的应用。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已争取3500万元专用资金,用于加快智能亚运项目转化。

  类似场景还有很多。如今在这座城市,“先看病后付费”已不是新鲜事。针对就医常需多次付费的繁琐,杭州依靠数字化改革,基于城市信用体系“钱江分”数额授予医保参保人员信用额度,实现就诊患者在授信额度内全流程免支付费用,就诊后“最多付一次”。

  杭州市卫健委规划发展和信息化处处长何炜介绍,根据测算,该服务可覆盖全杭州99%以上的人群。目前杭州累计有350万人开通该项服务,服务使用率达70%以上。

市民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使用手机在诊室前签到。肖健 摄

  这样的新“界面”,也体现在二者融合推动“科技向善”,让“无力者更有力”。

  这是杭州一位独居老人的日常:晨起,在智能康养机器人的帮助下完成每日体检;午饭,老年食堂中的智慧用餐机器人以健康状况为依据,提醒当日不宜食用的菜品;夜晚,固定报警器、红外感应器、门磁感应“智能监测设备三件套”保障健康和安全。

  在杭州,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正越来越多与科技联系起来,实现更高质量的“老有所养”。

  在杭州西湖区翠苑一区老年食堂,程景珠老人每天都可以享受一餐的免费待遇。“一荤一素加上一份饭都免费,在这里吃家里人放心。”

  今年,该市面向全市老年食堂推广“全城通”智慧助餐应用场景,老年人只要在挂有“全城通·百膳惠老”的老年食堂,就可刷卡、刷码或刷脸享受“全城通”助餐服务。其改变以往老年人只能在户籍地就餐、只有杭州户籍老人才能享受优惠的限制,只要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可在任意一家“全城通”助餐服务机构享受惠老优待。目前“全城通”智慧助餐服务品牌接入量已超1000家。

西湖区老年食堂智慧助餐。 杭州市民政局供图

  科技也在帮助着“星星的孩子”。借助头戴式设备,孤独症儿童大脑可与外部设备建立直接连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进而接受更精准有效的干预治疗。由杭州一企业开发的中国首个针对孤独症干预的便携式脑机接口产品,已经被近4000位孤独症孩子所使用。

  该企业合伙人、高级副总裁何熙昱锦介绍,“我们已与杭州多家医疗、康复、福利机构签约,后续将助力更多孤独症儿童的治疗。”

  这样的新“界面”,也“反向”推动着杭州的产业升级、产业繁荣。

  今年,杭州研发了中国首款类GPT政策智能机器人“亲清小Q”,为企业提供政策推荐、政策解读、问题解答等交互服务,其月均访问企业数达到12.3万家。以此为代表的诸多举措,助力前三季度杭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2.0%;目前该市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5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近400家。

  上述格局有其内在的形成逻辑——以创新活力著称的杭州,历来有保护创新、应用创新的传统。以人间天堂闻名的杭州,亦有着人文厚重、崇尚“最美”的韵味。两者相互作用,便让企业有了科技创新的方向动力,也让社会有了“以人为本”的更多当代表达。

  “科技赋能不仅让‘两个亚运’更‘有范儿’,也让城市发展更‘有劲儿’。”杭州市市长姚高员表示,杭州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产业发展、美好生活、城市治理,持续创新新技术、应用新场景、孕育新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