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3 09:41:36 来源: sp20241213
作者:蔡文成(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明确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全面深化了对“两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为我们全面认识、科学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深刻反映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新使命、新要求。
1 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新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其生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古今中西”“旧邦新命”的交流交融交汇中形成、塑造的,具有全新的性质和特征、内容和形式。这些新特性,决定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实践,丰富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新的文化生命体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造就的,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看,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世界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超越了西方工业文明主导的单一文明模式,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在融会贯通、交流互鉴中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活力。
2 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文化生命体以科学理念和实践智慧
思想是文化的灵魂,理论是文化的精髓。坚持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新的文化生命体是理论创新的必然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魂脉”,不仅为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提供了思想指导、价值指引和行动指南,赋予其科学理念和实践智慧;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的文化生命体形成发展的根源和血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的文化生命体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当代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彰显着中华儿女最深沉的精神气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智慧精华,共同形塑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在漫长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勇毅前行,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新的文化生命体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血脉,构成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根脉”。我们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力量、新的观念,促进其现代转型、现代发展。
4 “两个结合”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由此,“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既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又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使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正是因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才能产生深刻彻底的“化学反应”,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是“魂脉”和“根脉”的结合与反应,也是“本来”“外来”和“未来”的结合与反应。不忘本来,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走自己的路;吸收外来,就是秉持开放包容,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融通中外、贯通古今;面向未来,就是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不断赋予新的文化生命体以新的动力和活力。
5 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存在形式。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现实条件和物质载体,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新的使命和表现形式,其本质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新的文化生命体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文明成果,以我国现代化发展成果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构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最基本、最强大的文化基因;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是新的文化生命体不可动摇的基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要求。三者汇聚成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主体内容和主要形式,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获得不竭的内生动力,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