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发布时间:2024-11-22 05:56:07 来源: sp20241122

  核心阅读

  临床医生、管理人才和医技人才“组团式”帮扶,协同开展工作;瞄准高原常见病、多发病,精准打造特色科室和诊疗中心;完善信息化系统提供远程服务,建立人才库发挥长效作用……山东省连续6年派出医疗团队对口支援青海省,助力当地医疗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分娩镇痛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产妇的分娩体验。实施这项技术工作,需要妇产科、麻醉科、超声科等不同科室的医生和医技人员紧密配合。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医疗条件薄弱,在这里想配齐这样一支团队,并不容易。

  2018年5月,山东、青海两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医疗“组团式”帮扶作为深化医疗卫生合作的重点举措,山东省及参与对口支援的聊城、威海、临沂、滨州4市,每年分别选派10至15人组成医疗卫生专家团队,赴海北州进行一年一轮换的帮扶。2019年,第一批团队启程,2024年已派出第六批。

  在帮扶团队的帮助下,当地医疗机构筹备了分娩镇痛所需的器械设备,规范了操作流程,让越来越多的当地产妇获得了更优质的分娩医疗服务。

  “组团式”医疗为对口支援工作提供了哪些借鉴?6年来,这一模式如何优化完善?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协同——

  “让援青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是帮扶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翻开第六批“组团式”医疗援青人才名单,不禁为这份名单赞叹:仅通过中组部选派进入名单的12人中,就有7人拥有正高级职称。“每批报名人数都超额,要层层筛选。”山东援青干部、海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凯告诉记者。

  “这些人才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但诊断治疗需要多学科配合,比如手术离不开麻醉,确诊疾病需要放射科出具影像报告等。”李凯说,针对这一情况,团队在选派临床医生的基础上,还增派了管理人才和医技人员,协同开展工作,“让援青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是帮扶政策制定的出发点。”

  在海北州刚察县人民医院,无痛分娩技术赢得许多产妇点赞。此前,第五批医疗援青人才、妇产科医生马小平不是没想过推广这项技术,但无奈缺少麻醉科人才。按照“组团式”医疗援青方案,团队不仅选派了麻醉科的专家,还增加了超声科等辅助科室的力量。“有了相关科室配合,医生可以放心大胆地收治患者。”马小平说。

  临床医生和医技人员配合默契,管理人才该如何发挥作用?

  “管理人才在受援医院担任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医生和医技人员则在各个科室任负责人,通过任实职、担实责,激发干事热情,推动当地医疗诊疗模式改革。”李凯说,纵向搭团队,改革推行起来,上传下达,执行迅速,发挥最大效力。

  2022年7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生冉张申到海北州第一人民医院挂职院长,在他的主导下,MDT(多学科会诊)模式推行开来。如今,遇到疑难杂症,多科室会商研讨已成自觉。“海北州委、州政府还建立了人才联系服务机制,及时听取援青人才建议,落脚点仍是让人才人尽其用。”冉张申说。

  精准——

  “瞄准高原常见病、多发病,在提升匹配度上下功夫”

  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人口数量仅有16万多。坐落于此的鲁青眼科医院却能吸引西宁、兰州等地的患者前来寻医问药。一家专科医院,吸引力从何而来?患者道出原委:“这里从检验、诊断到治疗,都有山东来的医生坐诊,能享受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山东援青干部、海北州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家增说:“瞄准高原常见病、多发病,在提升匹配度上下功夫。一句话,‘海北所需、山东所能’,精准对接。”据了解,援青团队已在海北州建起两家专科医院和5个专项诊疗中心。

  对团队来说,专科医院、诊疗中心已是援青团队培育出的独当一面的“大树”,而精准服务起始的目标,是一个个特色科室。

  走进海北州海晏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鲁青名医工作室”的牌子十分醒目。第五批医疗援青人才、消化内科主任李晓伟说,他是工作室第二任负责人,通过示范带教,科室本地医生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鲁青名医工作室”的称号已授予全州医院的5个科室。“这是我们精心培育的5株‘树苗’,挂牌后,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帮扶质量,它们终将长成‘大树’。”王家增信心满满。

  精准服务除了注重已有科室诊疗能力的提升,还聚焦此前并无基础、但高原急需的科室建设。

  冉张申记得,曾有当地患者由于缺乏健康意识,等到身体无法支撑才来检查,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如果能定期体检,风险会极大降低。”冉张申说。2023年6月,援青团队参与筹建的鲁青高原体检中心投入运营,冉张申根据高原常见病、多发病,设计了体检套餐。现在,体检中心已累计为6000余人提供服务。仅在海北州第一人民医院,像这样从无到有的科室或诊疗中心已有6个。

  长效——

  “支援的效果不断深化,当地医护人员技能正在提升”

  医疗援青工作一般以1年为限。如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队员们最牵挂的事。“组团式”支援为发挥帮扶的长效作用注入了新活力。

  “以往援青人才分布在各个科室,辐射范围小,难以发挥协同作用。”刚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王伟山说,如今,援青管理人才、临床医生、医技人员密切合作,遇到疑难杂症或开展新业务时,常聚在一起讨论。当地医生、医技人员等耳濡目染,形成了“团带团”的效果,医院的诊疗能力整体提升。

  来到刚察县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援青医疗专家张海涛正就患者的康复问题与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在线研讨。近年来,山东省援青团队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建起了覆盖全州的信息化系统,推动了山东优质医疗资源与海北州共享。“不仅是远程会诊,这边做了心电图,还能实时传送到千里之外的聊城,请专家出具诊断结果,方便极了。”张海涛告诉记者。

  据介绍,聊城市对口支援到刚察县人民医院的医疗人才仅有11人,工作难以面面俱到。了解情况后,聊城市人民医院等援青单位不定期派出医疗、护理等质量控制小组,就具体问题开展巡检、及时解决。“我们就是‘先遣队’,整个山东都是‘大后方’,支援的效果不断深化,当地医护人员技能正在提升。”张海涛说。

  2023年11月,第五批医疗援青人才、时任刚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高秀娟任期结束了。“回去后,我加入了人才库,只要需要我,我一定第一时间赶到一线。”高秀娟说。她所说的人才库,现在已有100余人。入库人才均有援青经历,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对海北州医院的学科建设、业务管理等了如指掌,并与当地医师和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任期到了不代表援青工作结束了,这个‘团’的成员一定会越来越多,学科构成会越来越完善,帮扶效果会越来越实。下一步,山东援青团队将集中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形成山东特色‘组团式’帮扶模式,为助力海北州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山东力量。”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第五批援青干部领队,海北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荣红智表示。

  (田宁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5日 12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