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3:45:12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北京12月9日电 题:专访俄罗斯汉学家易福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者 曾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贯穿在俄罗斯汉学家、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易福成的人生轨迹之中。
日前,在2023世界中文大会举办期间,易福成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分享他学承于师、成为人师、以学为师的经历和感受。
在2023世界中文大会举办期间,易福成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分享他学承于师、成为人师、以学为师的经历和感受。(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供图)学承于师
从在莫斯科大学旁听汉语课,到来华留学开启汉学研究,易福成说,自己的学术发轫于赵淑华、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陆俭明、马真等大家的授课,深受老师影响。
易福成在北京大学上的第一节课,是郭锡良讲授《马氏文通》。此后师从郭老先生,易福成在为人、治学处皆有收获。
忆及学生时代,易福成不时露出笑容,一双蓝眼睛弯成月牙状。在他的记忆里,郭锡良时常会在早上6点打来电话问“论文开始写了吗”,每逢星期二都会专门拨出时间与学生一起钻研学问,经常达到忘我状态,“讨论问题到不顾吃饭的时间”。
“他是非常严明的老师,如果你没有做到一些什么,他不会客气,会比较直接地批评你。”在易福成看来,郭锡良生活上关心学生,教学中循循善诱,专业上严谨治学,耐心、细致、严明的学术态度至今令易福成印象深刻,“学术方面、为人方面(都)是比较罕见的。”
成为人师
2007年至今,担任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的易福成也有了“师者”身份。他坦言,“我对学习的态度、理念,很大程度上受了郭老师的影响,我也是这样教给(我的)学生。”
师承严谨治学的态度,易福成指出,当下语言学习普遍存在“求速”的现象。“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个捷径,希望用一个特别有效的、速成的方式学外语。”他说,“这其实违反学习这个过程的本质。不能求速,也不能求量,必须得求质。”
因此,易福成在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教学的过程中,时常现身说法,希望学生能真正找寻汉语学习中的乐趣。
“(以前)我跟郭老师探讨古籍,有时候问题特别难。一旦弄明白,就会感到无比快乐。”易福成说,“我经常跟学生提到,学外语没有什么捷径。这不仅仅是一个刻苦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乐趣,必须得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快乐。”
光有乐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时间沉淀。易福成观察发现,孔子学院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汉语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在他看来,汉字和中文发音虽然难学,但具有结构性和规律性,需要学生慢慢掌握,“这是需要时间的,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以学为师
易福成办公室的门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有“学而时习之”,他以此自勉。
这位汉学家对“何谓‘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学是‘效’。效仿老师。”易福成说,这种效仿不是机械的,需要认真仔细地学习老师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从老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之后,还必须得以身作则。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易福成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数家珍,并由此养成了保持学习的习惯。从他接触的第一部经典《道德经》,到《论语》《孙子兵法》《三字经》,都被他视作自己汉学研究的启蒙,其中之“道”令他受益无穷。
话及此处,他引用《道德经·第七章》的“后其身而身先”和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表达他对道家和儒家思想所传递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尊崇。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易福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契合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例如“和谐”“共生”的哲学思维,又如“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从中)你会重新学会怎么发现这个世界,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套在这个世界之上。”在易福成看来,国学经典常看常新,其中哲理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