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2:19:29 来源: sp20241222
让城中村改造收到实际效果,让百姓更有获得感,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张弛有度,努力实现与人口结构和周边产业相匹配、百姓住得起商户租得起、基本配套更完备、公共服务更优质的实际效果。
据10月17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多地城中村改造正稳步铺开。日前,住建部明确,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将分为实施拆除新建、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实施拆整结合三类推进实施。当前,多地正在开展配套政策制定、摸清城中村底数、编制改造项目方案等工作。我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城中村大规模改造时代。
“地铁坐到头,回到村里头”,城中村是不少人来到城市工作生活的第一落脚点,为一些人提供着低成本的生活空间,在很多人的奋斗经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城中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源富矿、青年人才聚居地,是城市发展“拼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城中村的最大特征是房租便宜、交通便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基础配套设施落后、自建房质量较差、消防隐患、公共卫生环境堪忧、治安问题多发等痼疾。这些也是居住于此的人们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
为此,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州、成都、武汉、东莞等超大特大城市近年来在逐步推动城中村改造,涉及4400余个城中村、5550余万人。改造进程中,有些地方的城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的地方存在“老问题难解,新问题又发”的情况。而改不动、改不起、改不完,则是诸多城市城中村改造面临的困难。
比如,有的地方老的城中村尚未改造,随着人口流入,新的城中村又大量合围起来;有的地方大拆大建,旧的是拆了,但原有功能布局也没了,消解了城中村改造的善意初衷;有的地方照搬其他区域城中村改造样本,可“水土不服”,耗费了大量资源而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一是城中村改造涉及主体多、各方利益协调不易,导致改造耗时长、推进有阻力。二是改造资金压力大,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持续。这一方面是一些城中村改造的利润空间有限,难以筹集到充足资金;另一方面,有的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成本攀升,改造后的房子价格较高,普通居民住不起,商家租不起,没人为其发展持续埋单。三是有的地方在城中村改造规划中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未充分考虑外来人口的承租压力,未兼顾协调周边产业布局情况,导致人员外移形成新的城中村。
此外,不同地方在城中村改造中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目标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人口、产业结构存在特殊性,改造起来困难重重;有的地方叠加了增绿、拆违、乡村振兴等多重目标,举步维艰;有的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开发边界、生态控制红线、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密切相关,要推动改造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协调。
因而,让城中村改造收到实际效果,让百姓更有获得感,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张弛有度,努力实现与人口结构和周边产业相匹配、百姓住得起商户租得起、基本配套更完备、公共服务更优质的实际效果。
比如,近年来,广东深圳探索了几类改造路径,对条件特别差的村落进行推倒重建式更新,对条件较好的村落开展政府主导的统租型整治,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房建设相结合,不仅推进了城市更新,还消解了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痛点。只有根植于城市自身特点和百姓需求的改造,才能经得起检验。
城中村改造,是为人与城市有机共生而改,为增强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而改。就此而言,城中村改造要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百姓现实需求为导向,要多一些走访调研,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上多做加法和开放性设计,实现包容性发展。
改造城中村的过程,就是数千万百姓实现美好人居的过程。期待各地锚定痛点,以切实改善百姓生活环境为目标,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更安全、更体面、有尊严地栖居生活。(工人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