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22:06:20 来源: sp20250101
一对夫妻为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多次对簿公堂,心理咨询师和法官充分倾听,找到共情的切入点,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入手,化解对立情绪,最终双方就抚养权与抚养费达成一致意见。
在家事案件中引入心理疏导,把“法律﹢心理”相融合,“法结”与“心结”一起解,是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探求家事审判最优解的司法密码。
2021年以来,浦口区法院共受理1000多件少年家事纠纷案件,调解撤诉率在60%以上,让失和家庭向着和睦再出发。
“家事案件有着明显的情感因素,审判引入心理疏导,从解‘心结’入手,可以降低家事矛盾激烈程度,让剑拔弩张的家事矛盾得到缓冲。即便有时候无法挽回感情,也能让裁判带着温度落地。”浦口区法院院长陈海英说。
引入心理疏导,一个来自实践的选择
浦口区法院每年受理家事案件350件左右,与其他类型的民事案件不同,许多诉讼当事人都是吵着闹着来到法院的,平复心灵创伤、弥合情感裂痕更为迫切。
解某与王某赠与合同纠纷案,法官汪会中坦言曾有无力感。年近80岁的解某发现年已40岁的儿子非亲生子,认为赠与存在重大误解,诉请收回赠与的财产。一、二审判决支持了解某的主要诉请。案件虽然结了,但解某心里的疙瘩却没有解。“我终身无后了,余生只有委屈。”针对解某存在的心理问题,判决之后,法官引入心理疏导,修复情感伤痕,逐渐使其平息怒火。
“法官断案是依据证据事实等客观因素作出评判,而当事人却对主观感受固执己见,只解‘法结’不解‘心结’,案结事难了。”汪会中说。
浦口区法院的一项调研显示:家事诉讼,常常是“法结”“心结”两相依。利益之争是表面的,情绪的困扰和纠结才是家事纠纷的症结所在,司法审判应关注当事人双方的心理情感需求。
对此,从2021年开始,浦口区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引入心理疏导,从组织架构、机制保障、评价标准等方面构建“法律﹢心理”融合体系。
融合,队伍是关键。过去,法院根据案件情况临时聘请心理方面专家来给当事人做心理治疗,这种“出差式”诊疗效果并不佳。现在,法院整合资源组建“润心工作室”团队,其中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职业背景与经验的就有6人。
除了队伍组建,浦口区法院还针对少年家事案件特点,建立风险评估、心理健康评估、家庭教育能力评估三个维度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化工作流程,让心理引入成为处理家事纠纷的必经程序。
引入心理疏导,开启浦口区法院家事审判新征程,让法官拥有更多途径和方式探究家事矛盾的根本因素,也让当事人更加详细客观地认识矛盾纠纷的前因和后果,促进家事审判更有实效。
相融共进,合力解好家事纠纷难题
“洋洋轻度焦虑、攻击性较强、自卑、敏感,抗挫能力弱,兴趣不广泛。”在一起抚养费纠纷案审理前,心理咨询师夏平凤向法官递上风险评估报告。
因为父母离异,洋洋5岁起就随母亲单独生活。母亲文化水平低,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而父亲从未支付过抚养费。
“抚养费纠纷案,从法律关系来看并不复杂,但这类案件的办理却并不简单。”浦口区法院法官徐馨说。在经过调解员、法官、心理咨询师的几轮调解后,洋洋父亲仍然拒绝支付抚养费,最终法官依法作出判决。
案件判了,但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对此,法官制订帮扶方案:对洋洋开展心理疏导,指导建立友好同伴关系,在经济上为洋洋申请一年一次的慈善救助金,并在地方政府的关心下为洋洋妈妈落实了就业。在多方共同关心下,洋洋开始学习跆拳道,还积极报名参加江苏少年警校冬训营,获得了江苏少年警校“优秀学员”的称号。
“妈妈,有这么多叔叔阿姨关心我,我真幸福。”9岁的洋洋高兴地说。
以更加高效专业的方式,给洋洋“大家庭式”的关爱,使各方面的爱心得到有效整合。徐馨说:“过去那个敏感、易怒、自卑的洋洋不见了,站在我面前的是活泼、阳光、有上进心的少年。”
“润心工作室”将心理干预前置,借助圆桌法庭、心理疏导室等设施与当事人交流,同时评估当事人的诉讼意向及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风险,提出预警报告和心理疏导方案,为法官审判提供参考。
个别谈话,改变了以往由法官在法庭上与未成年人直接谈话的形式,能减少因父母之间的矛盾给未成年人身心造成的创伤;对失和家庭,由心理咨询师主持召开家庭会议,从找优点切入逐步找回失去的家庭温情……谈及抚慰心灵创伤,夏平凤开出很多“治本良方”。
从家事纠纷特有的情感出发,平复心灵创伤、弥合情感裂痕。三年多来,“润心工作室”共对415件案件进行风险评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近百次;参与调解案件313件,调解成功195件,调解成功率达62.3%,无一件矛盾纠纷激化升级。
延伸职能,纠纷预防功夫在庭外
在浦口区法院,流传着少年家事法庭通过5次心理辅导挽救一个“熊孩子”的故事。
这是一起离婚夫妻争夺孩子抚养权的诉讼。乐乐父母因上一段婚姻存续期间感情上存在的问题始终抱有怨气,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
乐乐父母性格偏执,缺乏对孩子心理和情绪的认知,但都在意孩子的抚养权。
法官和心理咨询师经过深入分析后,抓住父母双方在孩子家庭教育问题上的一致,经过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工作,终于使双方对孩子的抚养权和抚养费达成一致意见。
孩子的抚养权问题解决了,但孩子的教育问题远未结束。父母长期的冷战、父母性格的偏执等因素,让乐乐学习动力不足,性格任性,不爱与人交往。
每一个“问题少年”都或多或少与“问题家长”有关。浦口区法院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为乐乐父母量身定制5次心理辅导课,就如何提高专注力、如何看待学习成绩、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等,让乐乐父母“回炉再造”。
乐乐父母在法官、心理咨询师教育下发生了改变。乐乐也渐渐阳光起来,对学习产生兴趣,成绩也有了进步。
除了职能延伸,浦口区法院少年家事庭法官还定期走访,结合审判中发现的问题,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共筑防火墙。浦口区法院从提高未成年人认知和防范能力入手,联动区文明办、区教育局、街道等部门开展“童心守护、花开向阳”未成年人性教育课堂。
“我从哪里来”“认识我的身体”“青春期来了”“反对暴力”等10讲内容循序渐进,让学生入耳入脑。“‘性’不再是课堂上自学的那一章,也不再是捂住耳朵、涨红脸不好意思听的内容。”这是一名初中生短信发给徐馨的内容。法院与公安、检察院等多部门联动,守护青少年的健康与尊严,不断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记者 赵兴武)
(责编:梁秋坪、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