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6:56:27 来源: sp20241118
中新社 北京1月26日电 题:中法要像品美酒香茗一样欣赏彼此文化
——专访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
中新社 记者 崔相光 赵文刚
2024年1月27日,中法迎来建交60周年纪念日。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由此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2024年,中法已携手走过一甲子的非凡历程。60年来,中法民间交流越来越多元、密切。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视域下,中法建交有何重要意义?近期两国签证互惠政策,将对中法人文交流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日前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他希望中法两国之间越来越多地尊重和欣赏彼此,“需要像品味一杯美酒或一杯上等茶一样欣赏另一种文化”。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60年前,中国与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请问中法建交有什么重要意义?
魏明德:1964年,短短45个字(法语40个词)的《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关系正常化,那是全球冷战格局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中法建交率先打开了西方同新中国相互了解与交流的大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
从我的研究领域来理解,建交60年来,两国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之间直接和持续交流,建立了长期的友谊。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影响着两国公民欣赏彼此文化的方式。中法交流的历史表明,艺术和文学创造力是由合作伙伴之间不断的互动所激发和培育的,他们相互学习并致力于继续这样做。
中新社 记者:从率先互设文化中心到互办文化年,再到开通中西之间第一条民航航线,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西关系前列,从文化与文明的视角,如何看待这一国与国的关系特征?
魏明德:中法之间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今天需要得到运用,以帮助两国和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如解决气候危机、化解区域冲突、寻求和平建设,以及培育人文教育和共同的伦理标准。
中法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它不仅是双边的,更是世界的,中法文化资源交流也是丰富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第十七届“上海法国周”在上海市中心休闲街雁荡路举办。周东潮 摄已故的戴高乐将军曾认为,中国从根本而言是一个文明,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法国同样拥有悠久的文明成果。这两个伟大的文明一直在相互学习,并发展出一种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皇帝(1661-1722年在位)和路易十四时期相互的文化迷恋。这个时期见证了两国之间首次有组织的知识和科学交流(由路易十四派遣的五位“国王数学家”于1688年抵达北京)。17世纪和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从中国寄出的信件,帮助法国和欧洲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和文化系统的多样性,激发了伏尔泰等哲学家的想象力。
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说:“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拥有一种和中国人一样非凡的精神特质。”
当地时间2024年1月16日晚,以“共同向未来”为题的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在巴黎举办。图为法国宝利声童声合唱团演唱歌曲。李洋 摄如果说茶文化代表着内敛含蓄的中国韵味,那么酒文化则蕴涵着浪漫优雅的法国异域风情。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茶与酒的文化交融,再一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中新社 记者:中方自2023年12月1日起对法国短期来华人员实施15天免签政策,法方宣布中方有在法学习经历的硕士文凭持有者可获5年签证。互惠的签证政策,对两国民间交往、人文交流会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魏明德:中法签证互惠的做法有助于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这是两国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文化层面尤其如此——两国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之间的直接而持续的交流,对于建立长期友谊至关重要。
2014年,《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亚森特·里戈于1702年创作的油画《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与中国观众见面。侯宇 摄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影响着两国公民欣赏彼此文化的方式。中法交流的历史显示,艺术和文学创造力是由彼此之间不断互动而触发和培养的,这些合作伙伴互相学习并致力于继续这样做。
中新社 记者: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局,特别是“去全球化”和“冷战”思维再次甚嚣尘上,中法两国如何以实际行动书写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
魏明德:中法两国都在冲突解决与和平建设方面拥有技能,拥有对话和相互尊重的观念,这些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人们可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仍然能够相互尊重。中法两国拥有丰富而精致的文化,伴随着一种细微之感: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呈现出如此多样的色彩,需要彼此欣赏。
未来几个月,许多活动将在中国和法国举办,其中一些活动已经开始。例如,“出圈”海外的哈尔滨冰雪节上,色彩斑斓的巨型冰雕景观“北京天坛”和“巴黎圣母院”连接在一起,象征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两个中法地标性建筑携手拉开了“中法文化旅游年”的大幕。
2018年,由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引进的法语原版经典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天津首演,受到观众欢迎。张道正 摄法国作曲家古诺创作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日前在北京上演。巴黎凡尔赛宫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凡尔赛宫与紫禁城: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此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将举办法国艺术家安妮特·梅塞杰的展览。
同样,中国主要艺术品也将在法国知名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吉美博物馆展出,中国工艺美术品将在多个地区展出并举办文化博览会(诺曼底已举办过一场)。
中新社 记者:中法建交60年来,“法式时尚”深受中国年轻人追捧的同时,中式风格的商品也进入法国民众的生活。可否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对法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魏明德:事实上,我们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几年前,法国对中国的“迷恋”更为浓厚,中国对法语著作的翻译工作则做得更多。而现在,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推进交流。
1996年,来自法国巴黎的时装代表团在北京饭店展示服装。钱兴强 摄中国正在努力向更广泛的法国(以及更普遍的国际)公众介绍现当代中国学术作品,通过大量的翻译项目在法国由非常有声望的出版社出版。以往在作品数量上,中国的出版机构翻译的法语作品,比法国出版机构翻译的中文作品更多,这种由国家主导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这一不平衡。
2018年,在法国巴黎十三区举行的春节彩妆游行上,舞龙表演吸引市民围观欣赏。龙剑武 摄我希望法国公众能更多地接触到中国当代艺术、电影或戏剧。如今,中国传统艺术在法国相当有名且受到欣赏,但当代作品相对较少。
中新社 记者:可否展望下一个60年的中法关系?作为汉学家,在此过程中你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魏明德:我希望中法两国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尊重和相互欣赏。你需要像品味一杯美酒或一杯上等茶一样欣赏另一种文化!
“对话”是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模式,不同文明、文化传统有着的不同“对话”模式。不同的文化互动方式可以激发我们真正的跨文化创造力,建立新的人文发展模式,通过信任“他者”而寻求真理,通过论证的力量寻求真理。
汉学家可以像翻译家一样,作为融通中西文明的使者。即使不翻译文学作品,汉学家也能将一个文明中的概念、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翻译”到另一个文明。“他者”的视角恰恰就是汉学家的社会作用,“他者”的智慧促进了自身的不断进步,也使人们更加尊重和更好地理解彼此。这需要时间、耐心、技巧和对研究的热情,还需要沟通的才能,使事物变得简单易懂,且适合所有人。(完)
受访者简介:
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学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人类学、比较灵修学。已出版《舞在桥上:跨文化相遇与对话》《全球化与中国》等二十余部著作,发表《从文明基因到当代诠释》《比较经典与汉学的对话性》等200多篇学术论文。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被评为“中法关系五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五十名法国人”之一。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