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2:33:19 来源: sp20250110
大连理工大学日前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钟万勰,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12日在大连逝世,享年89岁。
先生长逝,令人黯然。那些讲课的音容、座谈的笑貌,一幕幕都仿若昨日。就在今年2月20日,钟万勰还为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的研究生们上了“开学第一课”。89岁的钟万勰,虽抱恙仍提前半小时站上讲台,整理好课件,给学生们分发课本。一手翻阅课件,一手撑着讲台,拐杖被放在一旁,直到学生们再三劝说,他才坐了下来,完成这堂90分钟的大课。
考虑到钟万勰的身体情况,学校并没有给他安排讲课任务,但他坚持不肯离开教学一线,始终与青年教师和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今年夏天,他还曾与青年教师座谈,共话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那些谈笑风生的画面还历历在目,钟万勰却突然离开了。“一位有风骨的科学家。”悲伤之余,大家异口同声。
钟万勰1934年2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实习员。1959年,钱学森将他派到中国科技大学担任理论力学的主讲教师。1962年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先后任讲师、教授、工程力学研究室主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万勰长期从事工程力学与计算力学理论、算法和软件的自主创新研究,致力于相关新兴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取得了多项我国原创的、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引领和带动了国际计算力学学科发展,是我国计算力学学科和计算力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推动我国工程设计进入计算力学时代的先驱之一。
钟万勰治学严谨,勇于自主创新。20世纪60年代,他开展了核潜艇耐压壳体锥柱结合壳体稳定性设计研究,确保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潜水。70年代,他领导“上海小分队”,开展了从平面框架、空间网架、薄壁杆件到升板结构、国家水塔标准图系列中的三维力学分析研究与程序编制;先后领导研制开发的JIGFEX、DDJ-W及DDDU等国产集成程序系统,成为工程师手中得力工具。80年代,他提出了参变量变分原理,并解决了弹塑性、摩擦接触、润滑等一批非线性计算问题;主持研发的通用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软件成为我国代表性的CAE软件系统,为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事业奠定了技术基础。90年代以来,他将哈密顿数学理论引入弹性力学,提出了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的模拟理论,开创辛数学方法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提出和发展了最优控制与鲁棒控制的辛几何数值方法、动力学系统分析的精细积分算法、分析结构力学理论等,形成了一个富有发展潜力的全新对偶模拟体系。钱学森曾致信他说:“是您使弹性力学的工程计算体系适应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要求,真是立了大功!”
“行成于思毁于随,要敢闯!”这是钟万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离散辛数学”体现了他“不唯洋是尊”的治学思想。后来,他追根溯源,把这一发明返璞归真到“祖冲之方法论”上,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钟万勰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天职和使命。他将毕生所学和创新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批批学生和年轻科研人员,教导他们树立民族自信,紧扣国家所需,紧跟时代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强化学科交叉,拓宽研究领域,勇当科研“闯将”。即使在耄耋之年,他仍坚守三尺讲台,亲自撰写讲义,讲授“离散辛数学”。他所培养的数十位中青年科研骨干,已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
先生远去,风骨长存。那些与钟万勰相见、相识、相交过的人,都感叹他“亲切和善”“谈起学术眼神澄澈笃定”。他的学生和同事们则将思念之情,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对老师最好的纪念,便是像他一样,心怀家国,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努力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记者 吴琳)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