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3:42:26 来源: sp20241119
今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中期评估年,也是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旅游业全面复苏、稳步增长,在全球减贫事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能够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带来可观收益,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有独特作用。
然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否一定可以实现乡村减贫?乡村旅游是否一定能够可持续发展?在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主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16届尤利西斯奖获得者保继刚看来,“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回答都是‘不一定’”。
在11月15日-17日举办的“2023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活动中,保继刚分享了“旅游吸引物权”的概念,并提出,“旅游吸引物权”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旅游吸引物权”应还给村民
什么是“旅游吸引物权”?保继刚解释说,“旅游吸引物权”指的是一种由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旅游吸引价值转化而来的土地级差收益及其权利。他用几个故事对这个学术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1999年,保继刚去桂林龙脊梯田考察,看到当地政府组织了一个公司对龙脊梯田旅游项目进行开发,但是却没有对当地农民采取很好的制度性安排,因而农民并不能从中获得收益。第二年保继刚再次来到龙脊梯田,发现有农民破坏了梯田,想要开小卖部。第三年,农民开始堵住游客不让他们上山看田。之后,政府、公司和当地农民不断谈判,最后慢慢达成了协议,让当地农民也能从旅游项目中获益。现在,龙脊梯田的村民已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相似的还有元阳梯田的案例。2018年,保继刚在元阳梯田调研,发现有一个大型国有公司在这里进行了长达10年的旅游开发,门票收入有1亿多元,可当地村民却没有分到任何收益。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保继刚希望通过制定新的方案,让门票收益中的大部分能分给耕种梯田的农民,“因为他们才是梯田景观的创造者”。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中并不鲜见,比如古村落的景区化建设也存在类似问题。保继刚说,有些古村落被公司买断后,翻建成了新村,原住民被全部迁走。从表面看,当地农民得到了新的住宅、改善了生活,得到了好处。但实际上他们却丧失了旅游吸引物权。“这个村落蕴含着十几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产生的吸引力却被抢占了。”
保继刚认为,无论是作为生产空间的梯田,还是生活空间的古村落,当它们被开发、成为可以卖给旅游者的旅游产品时,它们就具有了双重价值——生产/居住价值和“旅游吸引物”价值。因而,保继刚提倡,要明确“旅游吸引物权”归属权,“‘旅游吸引物权’是附着在土地上的,是某种物品所有权基础上设定或享有的他物权。它的权利应该由土地所有人集体所有。村民是旅游吸引物的创造者,理应把权利还给村民。”保继刚说。
一场维护村民“旅游吸引物权”的社会实践
“阿者科计划”就是在“旅游吸引物权”理论指导下诞生的。2018年,保继刚团队将“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论带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社会实践,这场社会实践今天仍在持续。
阿者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村落,然而它曾经也很贫穷。这里交通不便,没有公路,运输物资要靠人背马驮,房屋都是茅草建造的。照片上看有一种独特的风情,然而居住其中就会发现条件非常恶劣:没有热水,也没有卫生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700元。贫困的村民和富饶的旅游吸引物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富饶”而贫困的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遗产、发展旅游、脱贫减贫是保继刚团队当年面临的三重任务。
经过了充分调研后,在2018年1月,保继刚团队提出了“阿者科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旅游吸引物权”。即村民以村落、梯田、生产生活方式等旅游吸引物入股占70%,政府出资300万元占30%,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由中山大学团队进行公益性技术援助,对村落进行整体改造,统一向游客收取费用,收入归全体村民所有并进行分红。分红的规则是,三成归村集体旅游公司,用于公司日常运营;七成归村民,归村民的分红再按照“4321”标准进行分配: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户籍10%。这样的分红标准,同时也对村民进行了约束,要求每家每户签字、按手印承诺坚守传统民居不租不售不破坏、不引进任何外来社会资本、不放任本地村民无序经营、不破坏传统。保继刚说,这样的模式既保证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又保持了文化的可持续性。
2019年3月,阿者科村村民迎来了第一次分红,每户人家分到了1600元钱。村民们拿到钱后激动不已,很多人“一辈子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现金”。这些村民原本对发展旅游持怀疑态度,他们不相信只要住在村里,耕地种田,就能增加收入。拿到分红后,村民们不仅打消了疑虑,对保继刚团队的工作非常配合,而且还对他们充满了感激,村里有一位老奶奶,今年85岁了,第三次分红的时候,她激动地对保继刚说:“你人好,钱都给了3次了,你会活得比我长的。”第八次分红时,老奶奶又说了同样的话。有的村民跟保继刚开完会后,还从地里摘新鲜的青菜给他吃。
保继刚透露,目前“阿者科计划”一共进行了8次分红,共有143万元,平均每户分到了2.2万多元,分得多的都是最穷困的人家。“阿者科计划”也成了“全球百强旅游减贫案例”。
“阿者科计划”这样的“内源式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对村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什么?用阿者科村民的话回答就是,“有家的地方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有家”。在保继刚看来,“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他们有时间照顾老人和孩子”。
“阿者科计划”模式也许并不适用于所有乡村,“它更适合在客流量不是很大、运营成本较低的地区推广。”保继刚说。但它对“旅游吸引物权”制度化路径的探索却值得推广和研究。
“承认并尊重‘旅游吸引物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只有落实了‘旅游吸引物权’,乡村脱贫才不会是一种政策性的扶贫,也不会是一种资本的作秀,更重要的是,旅游吸引物一定要作价,要有股份,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保继刚总结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