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7:08:17 来源: sp20241231
近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发,让科学教育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尤其是教育部等十八部门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一年多来,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当下,加强科学教育,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加强科学教育,要呵护好中小学生的好奇心。中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每天都有问不完的“十万个为什么”。疑问的背后,折射出他们对世界的好奇。我们不仅要激发、呵护他们的好奇心,还要帮助他们形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并验证结论。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学习成绩平平,但好奇心强、创新思维超乎寻常的中小学生,一样需要被看见、被钟爱、被开发,要有帮助他们脱颖而出的环境、土壤、机制与伯乐。
加强科学教育,要鼓励中小学生“玩中学”。近年来,在国家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后,小学低年级每周增设了一节科学课,各地各校均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创节等活动,科学实验也得到了全面加强。中小学校要在此基础上,借助综合性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载体,结合自身特色、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一些有助于增强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实践类活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玩、做、用、创”中加强科学教育。同时,学校要发挥引导、指导作用,为家长提供亲子科普实验和科学实践类手册等,鼓励、倡导家长开辟“家庭实验室”“亲子实践角”,开展一些种植、养殖、实验、拆装等让孩子亲手实践的活动。总之,从校园到家庭,让“遇事爱问个为什么”成为新时代中小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让“喜欢动手捣鼓”成为新时代中小学生的一种习惯、品性,让“异想天开又善于求证”成为新时代中小学生的一种禀赋特征。
加强科学教育,要鼓励中小学生“慢下来”。俗话说,闲暇出智慧。孩子是慢慢长大的,不能急功近利。孩子需要有一些做梦、犯傻、发呆、无所事事的时间,正是这些看上去在“浪费时间”的状态,却能为孩子赢得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许多家长和老师每天总是唯恐孩子光阴虚度,总是驱赶着、逼迫着孩子做无穷无尽的作业,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闲暇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试想,一个孩子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从周一到周日,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这种违背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成长方式,怎么可能培养出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成里京认为,中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能力有限,还有大量的课程需要学习,因而设置短期的、较难或较易实现的科学教育内容都是不切实际的。客观上,思考和求解一个科学问题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定会有波折、是迂回向前的,只有随着对问题理解的深入,才能逐渐找到解决方案。因此,我们需要避免急功近利和目标导向,允许学生在一个较长时间维度中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加强科学教育,要确保中小学生有“慢下来、闲下来”的时间。这是科学教育能做“加法”的前提。中小学生天生就是探索者,国家推行义务教育“双减”的目的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动手实践、科学探究还给学生。有时间保障,科学探索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作者:罗树庚,系浙江省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