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青瓷与宝剑如何“共舞”千年?

发布时间:2024-11-17 06:38:11 来源: sp20241117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青瓷与宝剑如何“共舞”千年?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1000多年前,诗人徐演如此描述龙泉青瓷。

浙江丽水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龙泉宝剑被称为“天下第一剑”,龙泉青瓷被誉为“瓷海明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见证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辉煌历程。

“一剑一瓷”的故事名扬海内外,折射出龙泉悠久厚重的“文化味”。青石板、黑瓦房、马头墙、鹅卵石……24日,行走在龙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每一个足迹都流淌着诗意,“剑瓷之都”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

2015年4月,龙泉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下称:西街)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其总面积达40.26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达8.25万平方米。据考证,西街古时铺面八百间,经营主业为剑铺、瓷号、客栈、酒楼、绸庄、布店、中药店、南货店等。

西街源于唐代,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龙泉县,西街由此而生。千余年岁月更替,西街同步盛衰——清代称西中街,民国时称西平街,1954年改名为西新街,1967年改称东方红大街,1975年复称西街。

“西街具有时段的连续性——街区的发展历程,城市的发展脉络,以及旧时南方边埠小城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演变过程,都能在此找到具象的实证。”龙泉市西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方岳受访时说。

龙泉的铸剑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西街的江龙剑庄非遗工坊是龙泉江龙非遗团队继龙泉宝剑小镇后,于2024年创立的又一个非遗体验点,民众可在此感受传统锻打、模型敲造等围绕非遗文化展开的体验项目。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是与宋词、宋画等并列的“文化符号”,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走进位于西街的古窑里青瓷坊,“釉色青翠如春水”的龙泉青瓷格外吸睛。

自该青瓷坊主理人金朝军记事起,他的太爷爷就在窑厂里打工,到爷爷手里有了自家的窑厂,从父亲开始便真正拥有自己的金品窑了。

如今,金朝军继承父业,继续烧窑。眼下煤气窑盛行,因其烧制的青瓷成色均匀,而且成品率高。相比之下,烧龙窑成本高,成品率却低,但金朝军坚持烧龙窑。在他看来,龙窑烧制的青瓷,更有泥土气息。

一片街区、一种技艺,是一座城市的缩影,保护好它们,就是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

近年来,龙泉坚持保护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脉络的完整性、建筑的原真性和生活方式的延续性三大原则,采取“不停业、不封街、不大拆、不大建、渐进式、微改造”的方式进行保护提升,保留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鼓励原住民居住,保持街区原真性,延续街区“烟火气”。(邵燕飞)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