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2:40:36 来源: sp20241227
用好精神文化资源,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有助于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毅前行
近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回首来时路,从天宫、北斗、嫦娥到天和、天问、羲和,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我国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
航天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多种学科的进步共同支撑着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其中空气动力学研究被誉为飞行器设计的“先行官”。航天事业每一次进步的背后,空气动力学研究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航天强国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加快空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和自主创新步伐,为航天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心怀“国之大者”,强化战略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以空气动力学研究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就要始终把握好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把握好科技创新规律和企业发展功能定位,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攻克“卡脖子”难题,不断在前沿探索中研究新问题、推出新举措、取得新成效。
加大要素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航天空气动力学的创新需要大量研究数据作为支撑,“数据驱动”是必要手段。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实现研究数据在生产、存储、共享、分析等各环节的联通。同时,应建立新一代科研生产数字化协同研制平台和上下贯通的科研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数字化充分运用于理论计算、风洞试验和飞行试验等各方面,覆盖航天空气动力学建模、生产、试验、分析全流程,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融合。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才能持续增强人才效能、释放创新红利。比如,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探索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创新平台和制度机制,从政策条件、院管课题、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基础研究稳定支持;通过学术技术带头人提名机制、型号项目负责人选拔机制、课题负责人选聘机制、重要任务“揭榜挂帅”机制把骨干遴选和识别出来,给予相应奖励,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实践证明,人才有活力,就能为创新注入充沛动能。
培育创新文化,强化精神引领。文化是推动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空气动力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周期长、难度大、投入多、风险高,要求科研人员耐得住、钻得深。在拼搏攻坚中,中国航天人培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用好精神文化资源,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有助于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毅前行。
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写就了壮美篇章,也必将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飞”得更稳、更远。加快包括空气动力学在内的各领域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下苦功夫、真功夫,就能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贡献。
(作者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7日 05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