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2:02:13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网 抚远10月30日电 题:探访“东极第一村”:赫哲渔民上岸吃上“旅游饭”
作者 姜辉 刘璐
“霜降”到来,室外温度已接近零下,51岁的赫哲族人曹丽伟早早起床将客户预定的大马哈鱼干摊到室外晾晒起来,再过一两天,就可以打包发走了。
这里是中国最东的行政村——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与俄罗斯仅一江之隔。全村没有耕地,曹丽伟17岁起就和父亲在乌苏里江上打鱼,如今,世代以打鱼为生的200余户村民纷纷“弃船上岸”吃上了“旅游饭”,依托赫哲族民俗文化开启了致富之路。
曹丽伟在村里经营着一家鱼馆,地道的赫哲风味受到不少游客的认可。“旺季的时候,每天七八桌客人,很多南方游客提前好几天预定,从几千里地外赶过来吃鱼”。谈起创业经历,曹丽伟感慨地说,打鱼劳累、操心、不安全,有时忙乎一天,可能一无所获。2016年,曹丽伟“弃船上岸”和丈夫在村里开了一家鱼馆,丈夫负责杀鱼,她负责做鱼。
“咱们做得不像大饭店样式多,咱就会赫哲族人的特色,主要是‘塔拉哈’‘杀生鱼’等,让大家吃出鱼的原汁原味”。随着村里旅游业不断发展,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曹丽伟鱼馆的生意越来越好。曹丽伟说,现在,不少村民都开上了鱼馆和民宿,年轻人也主动返乡创业,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抓吉赫哲族村致富带头人徐艳展示鱼皮画和鱼皮衣。姜辉 摄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独具风情的小木屋......曾经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赫哲民族风情村。为了发展文旅产业,抓吉赫哲族村成立了黑龙江省乌苏赫哲民俗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根据游客需求,提供鱼皮画制作、赫哲族舞蹈、篝火晚会表演等个性化民俗文化服务。
“像这样的小饰品,工艺简单,村民学习几天就能自己做,旅游旺季的时候根本不够卖”。抓吉赫哲族村致富带头人徐艳拿着一个鱼皮饰品介绍说,2016年成立合作社之后,村里请来非遗传承人教村民制作鱼皮画、跳赫哲族舞。这不仅是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加提高了村民收入。
抓吉赫哲族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少东告诉记者,村里在册人口258户、753人,其中赫哲族49户、155人。2017年以前,村子是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以说是零。2017年,村子脱贫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预计今年有望超过5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抓住抚远市发展全域旅游这个机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开发、用活特有的赫哲族文化元素,带动村民进一步增收,让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更加有保障”。李少东说。(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