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区域经济新格局 携手走上共同富裕路

发布时间:2024-12-21 16:09:45 来源: sp20241221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继续“区域经济新格局”系列节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区域发展新形势,着眼全国“一盘棋”,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经略发展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果如何呢?

  在北京西直门外,动物园批发市场曾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现在是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经过十年的疏解、转型,一个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在快速发展。而在100多公里外的雄安新区启动区,这里的首个市场化项目刚刚正式投入运营。一项项低空经济的实验项目正在这个智慧城市产业园展开。

  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园区运营中心总经理孙晓新:“未来,将吸引空天信息、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数字城市等领域上下游企业,助力雄安新区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目前,三地共建京津冀科技成果协同转化中心等5个促转平台,三地产业链抱团成长,产业协作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席强敏:“之前北京很多创新资源难以在河北、天津等地就地转化,可能有不到10%的技术交易额留在京津冀范围之内,这些年,京津冀创新资源布局上有比较明显变化。”

  在长三角,加速奔跑成为标配姿势。位于浙江嘉兴南湖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一个专门用于氢能汽车研发的模拟实验室刚刚投入不久,就已经接到了1000余台燃料电池汽车订单,配套的氢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也在加紧建设中。

  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细看长三角新能源造车版图,上海的芯片、软件,江苏的动力电池,浙江的一体化压铸机,安徽的整车组装,一体化发展成为这个区域带动前行的“齿轮”。

  不久前,深圳的一家公司宣布即将实现国内首个热导式氢气传感器的商业化应用,未来可运用于锂电池热失效监测、氢能汽车安全监测等场景。

  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使命。港华能源中心所在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过160个,汇聚粤港澳三地优势,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

  按照我国协调发展的规划,区域重大战略主要解决的是动力源的问题。现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板块在整个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动力源。三大动力源在规模经济效益、创新要素集聚、人才高地建设、对外开放开发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席强敏:“这三个区域是我国现在经济活力最强、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可以说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大量的高端创新资源在这些地方进行集聚,新质生产力也在加快培育,它会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为解决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我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战略。

  随着最新一批智算服务器稳定运行,甘肃庆阳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甘肃枢纽节点的算力规模达到1.2万P,绿色算力源源不断地输往东部地区。庆阳这个西部小城也搭上了数字经济的快车。

  甘肃庆阳市数据局副局长米世涛:“我们以‘东数西算’工程为牵引,推动数算电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智能装备制造、信创、新能源、储能等产业集聚发展,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

  2021年,我国开始实施“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科技创新在西部大地精彩起笔。

  目前,全球60%的平板电脑、50%的笔记本电脑、10%的智能手机都来自成渝地区,成渝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正在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基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西部地区通过自身努力弯道超车,特别是数字经济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积极谋划,取得了巨大成效。”

  差距正在缩小。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区之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缩小至2022年的1.50、1.64。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了,有了自己的内生动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培养起了一些发展的增长极,培养出了很多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

  区域板块更加协调的同时,经济发展和生态之间的矛盾也在化解。一种全新的鱼类新物种——贵阳金线鲃,是科研人员不久前在长江上游发现的。

  长江正在恢复生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近8年来,沿江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2023年,黄河流域优良水质比例比上一年提高3.5个百分点。

  5月上旬,一场汽车越野挑战赛在临汾市大宁县激情开赛。车手和游客们在精彩的赛事之外,也近距离体验着黄河滩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两年前,这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开通,很多越野赛车运动员和游客涌入小村庄,当地窑洞改造的民宿供不应求。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耀:“现在老百姓也感受到,通过大保护整个流域的生态价值不断在提升,对这些地区带来实实在在好处,这些生态价值会通过转化变成经济优势。所以,保护其实可以看出来,它的深远意义所在。”

  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在长三角地区,交通越来越“同城化”。每天早上,在上海和苏州之间往返的市民通过11号地铁就可以实现“同城化”通勤。在粤港澳大湾区,每个公共假期,港澳居民到内地消费,内地游客到港澳打卡。2023年深港口岸超1.6亿人次出入。手机支付等很多港澳居民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不久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利用救护直升机夜航转运了一名外地的危重症患者,当地的急救能力越来越强。从软联通到硬联通,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有统计显示,东部、东北、中部同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持续缩小,中西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东部地区。

  周毅仁:“我们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更好惠及所有人民,所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区域协调发展内涵也是应有之义,就是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单个增长极变为多个动力源,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面向未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仍需久久为功,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澎湃动力。(央视网)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