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5:41:33 来源: sp20241223
新华社郑州10月8日电 题:一名兰考铁路职工日记本里的车站印象
新华社记者牛少杰
10月1日,刘丙振在站台正在进行接车作业。通联照片 于洋摄
10月5日是刘丙振的生日,送走最后一趟客运列车已是6日凌晨1时30分。刘丙振收起信号灯走回间休宿舍,拿出本子补上昨天的日记。
刘丙振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考站外勤助理值班员。写日记的习惯,他保持了40多年,已经积攒49本日记。
“1981年7月11日,兰考县增开至连云港的旅客列车,以后也能从家门口坐火车去看大海了,还没见过大海,充满期待。”
写这篇日记时,刘丙振只有16岁,自认为是“开篇之作”。虽然短短两行字,但饱含着他少年时对大海的向往和对家乡建设的信心。
兰考火车站鸟瞰图。通联照片 于洋摄
“港口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增开的这趟客运列车,把兰考这个内陆小县一下子拽进了时代大潮。”每每提及此事,刘丙振都难掩激动。
泡桐花开,泡桐花落,时间一晃来到1992年。退伍后的刘丙振从父亲手中接过信号旗,正式入职兰考火车站。
上班第一天,刘丙振在日记里写道:“当年风沙、盐碱、内涝迫害的兰考,在焦裕禄精神的指引下,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外出打工的乡亲越来越多,客车车次不断增加。”刘丙振回忆,特别是每年正月十六前后,行李是用床单或者蛇皮化肥袋裹着,旅客从车门挤不上车就从车窗往里翻。
随着兰考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加速,客车、货车开行车次不断加密,刘丙振几乎每天都会在日记本上记录接送列车情况,记录列车的名单也越来越长。
刘丙振在阅读学习资料。通联照片 于洋摄
“起初经停兰考的货车主要是运煤车,偶尔还运来一些救济物资,生活水平提高后这些物资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发到兰考的小商品列车逐渐增加。”刘丙振说,后来大到机械装备,小到针头线脑都运来了,“人们吃穿用度也越来越丰富。”
来自开封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兰考县人均生产总值154元,2023年已达到53230元,是1978年的346倍。
所有日记中,刘丙振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3月27日那一页:“河南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兰考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兰考成为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为家乡加油。”
“扬眉吐气!”翻到这一页,刘丙振动情地说,“以前很多人知道兰考是因为‘贫穷’,摆脱贫困一直都是兰考人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
临近退休,单位又交给刘丙振一项重要任务,让他再带一名徒弟,并完善车站历史资料。为完成好任务,刘丙振把40多本日记重新整理了一遍,总结提炼岗位要领、注意事项,还在部分页面贴上了生活工作照、年度大事图片和时尚海报。
刘丙振在站史厅给年轻同事讲述车站历史。通联照片 于洋摄
“日记里有我家从仓库、瓦房、农家院搬到县城小区,有我带家人坐火车去看海,有列车六次提速、兰考开通高铁站、复兴号发车等内容,见证了我、铁路、家乡的变化。”刘丙振说,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精彩写进日记。
(责编:梁秋坪、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