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各地频出实招(锐财经)

发布时间:2024-11-05 20:44:00 来源: sp20241105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精心定制贴心、便捷、高效的服务,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该区兴东街道的南通佳腾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在赶制订单产品。   翟慧勇摄(人民视觉)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立足企业创新创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目前,该县已建成省级知识产权保护站2个,帮助企业更好解决专利服务、知识产权融资等需求。图为该县经济开发区一家民营企业内,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在了解企业专利产品生产状况。   刘建平摄(人民视觉)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近期,中国不少地方纷纷出台简化办事流程、支持科技创新、优化监管服务模式、降低中小企业负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等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增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分析人士认为,相关举措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将让广大经营主体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精准施策,加大助企力度

  日前,云南省出台39条优化营商环境新措施,涵盖行政审批、信用建设、要素保障、降低物流成本等多个领域。这是当前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

  有的聚焦供需衔接开展精准帮扶。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龙希江介绍,山东将部分体量大、带动强的工业企业纳入重点联系清单,针对性开展专项帮扶。“我们实施‘三首’保险补偿,即对已经取得研发突破、具备生产能力、正处市场推广期的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生产企业为其购买符合条件的保险,按照一定费率上限给予单个企业最高500万元保费补贴。”龙希江举例说。

  有的着眼项目实际提升服务质效。比如,在行政审批方面,陕西省铜川市推行土地报批初审合格“当场受理”等工作机制,工业项目用地全面推行“标准地”供应,施工许可证实行电子化发放。“今年上半年,全市经营主体满意率达到95.42%。”铜川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田卫东说。

  还有的积极降低企业负担,助力援企稳岗。今年1至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减征失业保险费17.22亿元、工伤保险费5.41亿元,分别惠及28.61万家、29.15万家用人单位。“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变成了稳岗扩岗的发展红利。”广西双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说。

  破解难题,鼓励科技创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0.1%和11.7%,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2和7.8个百分点。在实践中,鼓励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正成为各地破解难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发力点。

  不久前,江苏出台了《关于江苏政法机关服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其中,持续加大对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成为重要看点。

  “江苏高新企业聚集、科教资源丰富,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各类前沿领域的疑难纠纷也更多更早出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郑立新说,他们将持续加大对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用准用好侵权惩罚性赔偿、诉讼保全等救济手段,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高质量”受到“严保护”,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试”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在辽宁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在完成千吨级甲基丙酸甲酯中试、实现总投资21亿元的产业化项目落地后,走通了中试促进成果转化的道路。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金莉介绍,下一步,该省科技厅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效率,促进科技成果熟化,聚焦精细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推进中试基地建设,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

  扩大开放,培育更强动力

  随着海外业务重要性的提高,如何更好帮助经营主体抢抓开放机遇、培育更强动力,也成为了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新任务。

  7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侨联、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侨商投资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本次侨商大会签约项目共计348个、协议总投资3318.2亿元。签约项目主体包括英国、意大利、匈牙利、新加坡、泰国等多地的侨商侨资。

  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石琪琪说,浙江正在完善外资企业增值服务工作体系,目前已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外资企业圆桌会机制,并正在持续开展外资企业服务系列活动。他们将邀请更多侨商参加圆桌会议,为侨商投资浙江营造最优良的营商环境。

  据天津海关一级巡视员谭绪良介绍,在助力天津融资租赁产业方面,今年上半年,海关服务保障租赁飞机92架,货值324.61亿元;服务保障船舶和大型工程机械保税出口租赁业务涉及货值42.62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484.64%。谭绪良说,天津海关将继续创新“融资租赁+保税展示”监管模式,帮助更多天津企业拓展租赁资产的处置方式。

  专家认为,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各地积极拿出务实举措,有利于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