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建设 最新指南发布!专家解读→

发布时间:2024-12-24 11:14:18 来源: sp20241224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加快完善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建设。

  到2026年,我国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记者注意到,指南重点围绕基础共性、基础支撑、关键技术、智能产品与服务、赋能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7个方面,构建起一个涵盖人工智能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体系。其中,在基础支撑标准中,对数据、算力、算法等核心技术要素的规范进一步夯实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底座。在关键技术标准方面,对文本、语音、图像等关键领域的技术要求进行规范,为各行业的应用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在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方面,规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以及重点行业智能升级的技术要求。

  专家:标准助力我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这样一份标准,对于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未来的发展究竟能有哪些促进作用?为什么会选择在此时出台这样一份文件?带着这些问题,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参与本次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建设指南的主要编写者董建。

  专家告诉记者,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迭代,人工智能也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立了超过400家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超过4500家的人工智能企业。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董建:标准对规范行业秩序,设立市场的门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布局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规范,能够划清技术红线,保障安全底线。

  标准决定质量,在董建看来,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的标准体系,让产业发展有“规矩”;另一方面,通过标准的约束作用,实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此外,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产业化眼下也是方兴未艾,这也是标准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董建:将标准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技术语言、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我国多项新产业标准化制定工作提速

  标准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关键所在。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不仅能加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也能明确产业健康发展的路线图,做到“谋定思动”。今年以来,我国不少新产业的相关标准化制定工作都在加快推进。

  在未来产业方面,7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和《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在新兴产业方面,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日前公示两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强制性国家标准,分别是《智能网联汽车时空数据传感系统安全基本要求》《智能网联汽车时空数据安全处理基本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还发布了《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要求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研制力度。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董建:标准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推动技术的落地、产品的升级、生态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专家告诉记者,标准化对于新产业而言,不仅能大大降低前期试错成本和重复性资源投入,还能强化产业上下游合作,建立生态协调,给上下游企业开创新机遇。我国不少新产业标准化还存在体系不够健全、先进性不足、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标准的行业指导作用,来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定标准 立规矩 才能让新产业有序发展

  制定标准,为的就是让新产业能够更加有序发展。因为没有标准,会让这些产业失去起码的准入门槛,也会造成数据上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也希望这些新标准的出台,能为新产业的后续发展打下一个好基础。

  (总台记者 朱江 孙蓟潍 王海东)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