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7:14:12 来源: sp20250110
“顶住压力、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三强调“战略自信”。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洞察时与势,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一年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错综复杂发展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引领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
11月28日,辽宁营口,百米高空之上,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吨位轮式起重机——徐工XCA3000将重25吨、长95米的风机叶片精准对接风机轮毂,安装到位。这位全能“大力士”的圆满首秀,代表中国起重机再次刷新研发世界纪录,成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今年3月5日,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来自徐工集团的单增海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2017年您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指标已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
总书记予以肯定,指出“我们还要再提升,向中高端走,我们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这里”。
“再提升,向中高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围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2023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考察。在江苏,习近平总书记赴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时说:“我国经济要往上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要靠科技。”总书记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在四川,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在黑龙江,总书记强调,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紧紧围绕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
△2023年11月28日,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贯通。第三架C919大型客机交付,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实现贯通……今年,科技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今年9月28日,南京到上海的第二条城际高速铁路——沪宁沿江高铁正式投入运营。这条高铁将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7个百强县(市、区)如珠玉般串起,给长三角区域发展带来新的动能和空间。
长三角,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2023年11月28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重的任务、更高的使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得益于一体化深入推进,长三角经济显示出强大活力与韧性。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GDP总量逾22.1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比重较2022年同期有所提升,三省一市经济增速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谋远虑,彰显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总书记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国内的考察足迹也折射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考量——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总书记提出要使其“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统筹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书记指出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要“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点带面,点面共进。
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不断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考察。看东北——辽宁,先进装备制造等三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航空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等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吉林,科研物质条件指数提升到全国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提升至全国第11位;黑龙江,“新字号”高新技术企业比2012年增长5.5倍。
看京津冀——北京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强化承接载体建设,“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绿色嬗变。“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作链条日渐清晰。
…………
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
一年来,一系列事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也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宏大气魄。
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一家外企、一家国企,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广州之行的两个考察点。
△2023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广汽研究院向职工们挥手致意。韩国乐金显示公司,选择将它的全球核心生产基地落户广州;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计划在海外设工厂,加快海外布局。
总书记说:“中国市场是个海洋,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正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市场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明确提出“六个统筹”,其中之一是“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
放眼全国,一系列重大项目正密集“上新”,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
在四川,横穿大巴山腹地的西渝高铁施工现场,建设者利用冬季枯水期黄金施工时间,正在加快项目进度。
在贵州,贵安新区多个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贵州计划在2024年基本建成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重点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及长三角地区提供算力服务。
在上海,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建的西岛金融中心项目南北双塔核心筒不久前封顶,未来将成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的重要产业载体和区域新地标。
△建设中的上海临港新片区西岛金融中心项目10月,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
高质量发展,需要扎根于国内大市场的热土,也离不开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84.1亿美元,创历届新高;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共签署合作协议、意向协议200多项,涉及金额超过1500亿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达8.1万列,行程超过7亿公里;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将全面取消,重点推进服务业开放……今年以来,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在推动国内经济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同时,致力于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全球经贸投资步伐放缓的背景下,11月份,我国进出口月度增速为1.2%,连续两个月保持正增长,显示外贸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当前,外贸企业订单增加、信心改善,正是外贸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体现。
△2023年11月21日,浙江金华华东国际联运港金华铁路口岸,一列装载着110标箱光伏组件、日用百货等货物的“义新欧”中欧班列鸣笛启程,驶向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
2024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