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国故事】露西·汉密尔顿:用诗歌的力量传递文化

发布时间:2024-12-31 05:03:32 来源: sp20241231

作为英国《长诗杂志》10年的联合主编和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的文学总编辑,英国诗人露西·汉密尔顿曾多次荣获诗歌奖项。在中国游历、生活的真实体验与细致观察更触发了她蓬勃的创作灵感。

除了自己的创作,汉密尔顿还为多位中国著名诗人编辑、出版英文诗集,并为他们的作品撰写序言或书评。“诗歌浓缩了人们的亲身体验,表现了万事万物最为重要的方面。翻译中国诗歌和将其他语言的诗歌翻译成中文,对建立文化之间相互理解格外重要。”

在近日举行的第九届英国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上,汉密尔顿被授予文学类终身成就奖。她相信,诗歌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和信任。

露西·汉密尔顿。jedrek koh摄

露西·汉密尔顿。Jedrek Koh摄

用诗歌叩响心灵 以诗会友

“现在舟舟开始按压我的手腕和脚/询问我是否感到疼痛/为在经络穴位扎针做准备……” 9月15日第九届英国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上,汉密尔顿朗诵了她的诗作《记竹桥针灸》。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主席、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为汉密尔顿颁发了文学类终身成就奖。汉密尔顿表示,她每年参加这个活动都收获新的启发,不仅探索了诗歌、文学和艺术,还让中西方诗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和观点。汉密尔顿认为,“在这个经济和政治动荡的时代,艺术和精神生活要在互相尊重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延续。”

回忆起在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上与中国诗人的相聚,最让汉密尔顿印象深刻的是和诗人舒婷的会面。她对舒婷1970年代写下的诗《致橡树》情有独钟。该诗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追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的爱情。杨克、吉狄马加等知名当代中国诗人的作品深受她喜爱。汉密尔顿还被杜甫、李白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所吸引和感动。“它们将你带入另一个世界和时代,就像希腊诗人萨福的诗歌作品。读者被带入中国与众不同的风景,体会河流、云雾和山脉,以及古代人背井离乡的巨大孤独感,对家乡、朋友、家人的思念之情。”

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为汉密尔顿颁发文学类终身成就奖。雨珊摄

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为汉密尔顿颁发文学类终身成就奖。雨珊摄

作为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的文学总编辑,汉密尔顿编辑了许多著名中国现代诗人的英文版诗集,如杨克的中英双语诗集——《没有终点的旅程》。杨克从1990年代开始写城市诗,不仅关注城市的日常生活,还注重探索农耕文明转为商业文明的大背景。《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一诗中杨克写到,“昨天我怎么也没想到/在东莞/我竟然遇见一小块稻田/青黄的稻穗/一直晃在/欣喜和悲痛的瞬间。”汉密尔顿参与编辑的英文版诗集《这座城市属于我:广东打工者文学系列》诗歌卷也于2020年出版,分享了中国广东外来打工人的心声。

对于汉密尔顿来说,中国诗歌最吸引人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中的意象。“中文里的一个字可以同时代表很多东西,作为象形文字给读者带来多层次的感官体验,如同一幅幅山水画。相较之下,使用欧洲语言写作时需要用很多单词,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融入创作

受中国诗人吉狄马加的邀请,2017年汉密尔顿首次到访中国,参加在四川举行的诗歌节。在当地,她见到了许多国际知名诗人和艺术家,体验了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更感受到了大好河山。汉密尔顿感慨道,“当年这份在四川感受到的热情和慷慨,一直延续到我在中国走过的每一块土地。”

2019年汉密尔顿来到中国戏剧大师汤显祖故里江西抚州市,参加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活动。她在当地观看了昆曲《牡丹亭》演出,以及剑桥莎士比亚戏剧节带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表演。汉密尔顿表示,“《牡丹亭》是一部以儒家思想和孝道为基础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表现了欧洲上流贵族阶层。我喜欢《牡丹亭》的丝绸服装和风格鲜明的表演,它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大有不同。”

汉密尔顿。jedrek koh摄

汉密尔顿。Jedrek Koh摄

汉密尔顿在抚州拜访了许多当地的艺术家和工匠艺人。其中,竹编工艺大师徐建元向她细致地演示了制作竹子花瓶的过程:将竹子浸泡、手工劈开和染色,再编织成花瓶。此后汉密尔顿有感而发,写下诗歌《工艺大师编织竹瓶》,“右手握着刀左手/拿起竹子/徐先生纵向劈开了木头……”在“瓷都”景德镇,汉密尔顿拜访了著名陶瓷艺术家干道甫教授,并尝试了亲手在陶瓷上书写诗歌。

“想成为蜜蜂/成为一名使者/号召大家不分远近你我/齐心协力。”2020年,阿耳忒弥斯杂志授予了汉密尔顿的诗《信使》年度一等奖。这首诗歌的灵感来源于她在杭州西湖附近的茶山看到蜜蜂的经历。汉密尔顿回忆道,“杭州西湖的风景仿佛让人身处于优美的仙境。在茶山,我第一次触摸茶芽,下山路上我观察到了一个蜜蜂箱,里面的蜜蜂正勤劳地给茶花授粉……”此情此景促使汉密尔顿提笔写下《信使》一诗,探索蜜蜂作为可视世界和不可视世界之间的信使身份,以及她对自然界里和谐共生的思考。

汉密尔顿表示,期待与更多中国的诗人和艺术家交流,并建立新友谊。作为诗人和出版社编辑,汉密尔顿希望通过诗歌之美来弘扬中国文化,促进多文化合作,架起英中交流的桥梁。

(责编:王禹蘅、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