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8:00:51 来源: sp20250108
课后延时服务争议背后:解决了“三点半之困”,为何还不令人满意?
央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记者 刘保奇)与刘梅谈话中,她说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忙”。
隔不了几分钟,手机便响起,大多数电话是客户向刘梅询问产品报价。从2008年开始,她就在西安市经营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不仅生意让她忙得不可开交,家中三个孩子也让她焦头烂额。目前,三个孩子中的老大和老二在读初中,最小的儿子刚蹒跚学步。
在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前,因生意忙,刘梅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孩子,只能把孩子送到校外辅导班。让她愁的是,两个孩子回到家,要么玩手机,要么做其他事,熬到深夜才能写完作业。“嗓子都能说哑,就是不听。”
自从参加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后,刘梅觉得轻松不少。在她看来,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看管写作业,不仅有安全保障,还不需要自己辅导,既省力又省钱。
她算了一笔账,之前每月一个孩子上校外辅导班要花费1000元,现在仅要100元,给家里节省了一笔开支。
近年来,在双职工家庭增加及教育减负呼声的双重叠加之下,为解决困扰学生和家长的“三点半之困”,教育部在2017年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要求。
对于课后延时服务,央广网记者近日随机采访来自北京、山东、河南、江苏、黑龙江等9省市的家长、教师和校长发现,他们的想法各有不同。大部分家长认为比较满意,不仅解决了上班族接送孩子的烦恼,减轻在家辅导孩子的压力,还省去了校外辅导班的费用。
同时,也有些家长表示了不满意。他们认为,相比初中和高中学生作业多,小学生参加课后延时服务待的时间长,效果不大,应该加大孩子户外运动量,还给孩子更多自由时间。
为何部分家长不满意?
陈平是对课后延时服务不满意的家长之一。今年新学期开学,女儿成了学校唯一不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学生后,每次接孩子放学,他总会特意躲着校长和老师,“感觉自己就像‘做贼’一样”。
陈平的女儿陈美就读于黑龙江大庆市某公办小学三年级。每天放学,这个拥有上千名学生的校园,冷冷清清,只有陈美独自背着书包走出校门,连学校保安看她都带着异样的眼光。
其实,陈平也和其他家长聊过,不少人都不愿意孩子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但害怕老师会因此认为学生不合群,孩子在学校被区别对待,所以一直不敢跟老师说。
在校外,女儿陈美报了跆拳道和散打培训班,曾在省内多次获奖。以前她到校外表演,没时间参加学校的课外延时班,老师觉得请假会影响其他学生,便对陈平说别请假,也别交钱了。
陈平说,不参加课后延时服务,校长和老师就会施加压力,对他讲道理、做心理工作。“我不是心疼钱,我只是想让孩子多一些户外运动”。
即便顶着巨大压力,陈平还是下狠心,最终在女儿三年级的时候,决定不再让孩子参加课后延时服务。
按照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文件《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课后服务必须坚持学生家长自愿原则。中小学生是否参加课后服务,由学生家长自愿选择。
“老师说自愿,我们是被迫自愿。”陈平不理解,国家要求按照家长自愿的原则,但学校和老师却一再找他。他说,妻子认为,这是在跟学校唱反调,老师可能会因此给孩子“穿小鞋”。陈平也有类似的担忧,但他还是安慰妻子说没事。
南京人夏伟也有相同的感触。“家长不敢说,家委会也不敢说,大家都怕孩子被区别对待。”他说,如果反映问题了,整个学校就都知道了,包括孩子的同学也都知道,担心孩子会遭人排挤。
“抱怨归抱怨,我不敢不参加。”夏伟还是给两个孩子都报名了课后延时服务,分别是初中和小学。
夏伟时常感到精力不足。老大读初三,有时写作业到凌晨3点,他都得陪着。但他第二天要上班,身体扛不住。他知道小孩压力大,心疼归心疼,作业没写完,也不能让他休息。
陈平表示,他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不太必要。即使有的家长有需求,也没必要一刀切。
他打比方,“好比一所学校有个同学腿脚不方便,结果让每个同学都买拐。外面一副拐要1000块钱,在学校买500块钱,确实便宜一些,但其他同学的腿脚没问题,干嘛要去买拐呢?”
“课后延时服务”服务什么?
女儿读一年级时,陈平就不想给孩子报名。他认为孩子还小,学不到东西,不如自己带孩子锻炼身体,就拒绝参加课后延时服务。这件事还惊动了校长。
“校长找我,他说全校就你家孩子没报名,不要搞特殊。老师后来又做心理工作,说全班就你家孩子没报名,以后课程会跟不上。我没觉得跟不上,你说一个小学生能学到啥?”陈平说。
江苏镇江市某公办小学一名老师杜丽说,按照政策,学校应遵循家长自愿原则,但学校有指标,要求每个班级达到90%以上,不然就要被领导批评。
据她介绍,许多班级参加人数比例在95%以上,甚至有些班级高达100%。
杜丽透露,为吸引家长同意孩子报名课后延时服务,有些学校让语文和数学老师每周上课一天,班主任再上一天课,剩余两天分给美术、音乐和体育等老师。
西安市一名初二学生表示,班里48名学生都参加了课后延时服务,每天时间是17:35-18:15,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和劳技老师轮流辅导他们。有时老师会讲题,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做作业。
“这个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还是短,根本做不完作业,还是得回家写。”该学生表示,她对课后延时服务很满意,因为她在老师的监管下,比在家里写作业效率高很多,一旦碰到不会的题,老师还可以现场答疑解惑。
杜丽说,与初高中学生相比,低年级学生没有太多作业。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从下午3点10分到5点10分,第一个小时,老师让学生写作业和打扫卫生。第二个小时,她会带学生到楼下玩。“学生平时都在教室,接触阳光的时间太少,容易导致近视。另外,长时间待在教室,学生没有发泄的时间,对小孩心理也不好。”
杜丽也想带学生搞一些诗歌创作,或者到楼下认识花草树木,然后结合课本做一些延展。作为主课老师,她已经上了一天课,实在是力不从心。
“有些学生在上延时课时,跟别人讲话、玩闹,除了主课老师管一管,副课老师很少管,学生吵学生的,老师就玩手机。”杜丽坦言,对于低年龄段学生来说,课后延时服务没有太大作用。
山西某县一所公办学校校长坦言,对于学生而言,家长不仅可以在下班后接送孩子,解决了在校外无人看管的问题,也可以在学校完成部分作业。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在学校教室学习,可以提高学校升学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学生自主性成长的关键期,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时间、空间和活动内容已经被家庭和学校排得满满的,使得不少学生自主性未能正常生成,反倒形成典型的被动型人格。即老师和家长叫干啥就干啥,自己独处就不知道干啥,不能生成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目标,这也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
储朝晖表示,对于如何安排课后延时服务,不能以家长和学校作为判断依据,应该以对学生成长更有利作为一个判定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课后延时服务不利于学生成长,比如学生在学校待久了,厌倦了,对教学和活动内容不感兴趣了,那就不该留在学校了。其实,现在学生缺少的是户外活动、体育锻炼,以及了解社会。如果仅仅把孩子留在学校,并不利于学生成长。
实际上,很多家长非常支持杜丽的工作,从没对她说过课后延时服务不好,有家长还主动问她是不是有指标。但她不在乎补助,也不在乎指标。
“我真不想为指标跟家长开口,感觉像推销一样,很烦人。”杜丽说,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费用是每学期300元,虽然孩子不参加,但家长也愿意交这笔钱。他们想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
课后延时服务压力给了谁?
“每天不停地说话,嗓子就像冒烟一样。”李凤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第一年,成为了北京一所公办小学的老师。
现在,她是班级里的副班主任,每天学生7点50到学校吃早饭,她一般在7点30分到校,下午5点多下班,一天至少工作9个小时。
在李凤看来,课后延时服务把压力都给了老师。老师在校工作时间拉长了,自由时间少了,工作量比原来增加很多,回家就很疲惫。有时她想去旅游,但也只能想想,没法实现。“一天下来,连网购的时间都没有了。”她感叹道。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意见》明确指出,考虑到教师实际需求,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杜丽说,此前落实课后延时服务,说是可以弹性工作,实际上却实现不了,“现在学校上下班都要严格打卡”。
“我总得备课和批作业吧?”杜丽说,班里有47名学生,工作量很大,比如默写、补充习题、习字册都得批改。一二年级学生的作业不比想象中批改得快,他们很容易把字和拼音混在一起,反而更难。
繁重的工作压力并未给老师带来可观的报酬。有个学期结束,杜丽发现拿到课后延时服务的补助金额是3000-4000元。
杜丽办公室有一名老师教一年级,一周上四天延时班,学期结束后,这个老师能多挣七八千元。
杜丽所在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补助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数,即是每节课60元/天。二是提成,提成是2元/人。比如班里30个人,也就是60块钱。加上基数60元,一天延时2个小时,延时费是120元。
镇江是江苏省“双减”工作试点城市。杜丽说,镇江能获得一定补贴,原本她学校每学期课后延时服务的费用是300元,但地方政府觉得收280元就足够开支。后来,学校发现开支不够,这学期就开始收取300元。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称,省级政府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
2021年11月,江苏省人社厅、财政厅、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补助发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市从2021年11月起,按每课时最低60元的标准,向教师每月据实发放延时服务报酬。
2022年5月24日,江苏省教育厅走进《政风热线·我来帮你问厅长》全媒体直播节目。节目中,淮安市金湖县的乡村教师反映,该县部分乡村教师在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后,未能及时足额获得相应报酬。5月25日,省政务办牵头组织省教育厅及媒体前往淮安进行调查督办。
对此,江苏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崔春霞介绍,在2020年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课后服务经费来源,即有条件的地区可由财政全额保障,财力确有困难的地区可按标准向学生收费,作为报酬的补充和辅助。收费后仍不够足额发放教师报酬部分,应由地方财政部门保障到位。
杜丽说,家长每学期交300元,但上学期的课后延时服务报酬,她至今还没拿到。
如何提高课后延时服务吸引力?
杜丽所在班级共有47名学生,不参加课后延时服务的有10多人。当第一时段在下午4点10分结束后,20名学生被家长接回家,只有10名左右学生坚持到最后。“班里有些比较好的学生,家长把钱交了,回家写作业,因为在学校根本没法静下心。”
“大家都说家长没时间接孩子,但学校也不能变成‘托儿所’。”杜丽表示,据她观察,课后延时服务到下午5点10分后,大部分家长并没有下班,接孩子的还是老人居多。
教育部在2021年7月13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称,2017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推进课后服务。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学生、465.6万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其中,城区学校覆盖率为75.8%,学生参与率为55.4%,教师参与率为62%,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与此同时,课后服务还存在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课后服务时间偏短、有的经费保障还不到位、有的课后服务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半月谈》发表的一篇文章称,从2021年秋季起,中小学全面实施课后延时服务。同时,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兴趣。但由于缺师资、缺经费、缺资源,不少农村小学的课后延时服务局限于辅导孩子作业,在开发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素质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另据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在2021年发布的《中小学课后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东中西部6省(区)32个县(区)的调查》显示,在10707名学生样本中,参加过课后服务的学生4736名,当前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处于中上水平,超过60%的学生对此表示满意,但仍存在13.61%的学生不满意。
杜丽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后延时服务可以缩短时间,在学校待那么长时间,真的很累。另外,让学生都待在教室,老师也没时间和精力给他们做辅导,学校可以引进一些校外社团,提升学生兴趣。
针对有些家长和老师不满意,储朝晖说,这是家长和老师站的角度和位置不同。从家长角度来说,当下招生考试还是要看分数,不少家长不希望孩子在课后延时服务上花费时间,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或请私人家教。
储朝晖表示,要想家长和学校能够可持续地参加课后延时服务,这要让课后延时服务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从目前情况来看,想对孩子具有吸引力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要从整体上去改变,让学生和家长能够自主选择,这样才具有可持续性。”
在李凤看来,当初国家实施“双减”政策,因为家长下班晚,接送孩子的时间没法保障,顺应大部分家长需求,才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她曾听家长说,有些家长还想把课后延时到晚上八九点。总体上说,课后延时服务解决了大部分家长的烦恼,不可能满足所有家长的要求。对于老师来说,工作量虽有增加,但学校也会给予一定补助。
“我在网上也看到过‘取消课后延时服务’的说法,除非有更好的方法能够代替,否则我觉得取消的可能性不大。”李凤说,毕竟从大部分家长和孩子角度考虑,利大于弊。
(文中刘梅、陈美、陈平、夏伟、杜丽、李凤为化名)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