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5:52:05 来源: sp20241231
中新社 北京7月3日电 题: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交往为何像“走亲戚”?
——专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亚研究室执行主任顾炜
中新社 记者 文龙杰 王宗汉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将于7月4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年来,上海合作组织走在时代前列,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图为7月1日拍摄的阿斯塔纳巴伊杰列克观景塔。 中新社 记者 盛佳鹏 摄中国与中亚五国,既同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创始成员国,又是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守望相助的“好邻居”。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交往为何“像走亲戚一样”?双方的紧密合作与人文交流,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怎样的智慧?近日,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亚研究室执行主任、副研究员顾炜,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交往为何“像走亲戚一样”?
顾炜:历史上,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发展、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各族人民,拥有相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且彼此熟悉,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在现当代的交往奠定充分理解与相互尊重的基础。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中国22处、哈萨克斯坦8处、吉尔吉斯斯坦3处遗产点。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亚等国家的博物馆举办“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中国与中亚国家成立联合考古队,在古丝绸之路沿线继续挖掘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历史遗产,围绕文物保护、遗产挖掘等主题开展合作,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2019年,“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阿曼苏丹国家博物馆馆藏“苏哈尔之狮”。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当下,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在中国—中亚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等机制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不断发展,伙伴关系水平逐步提升。
中国与中亚国家发挥地理邻近的优势,加强经贸往来,开展互联互通建设。互免签证等措施的实施,便利了人员往来,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人文交流。例如,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于2007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3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发展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9年6月,中方提出,愿同塔方加强两国关系顶层设计,提升各领域合作水平,共同打造中塔发展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被认为是首次在双边层面提出了构建安全共同体的设想。这是中国在哈萨克斯坦首倡共建“一带一路”以来,再次将中亚国家作为中国倡议的提出地,显示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坚实的合作基础。2021年,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协定》,2022年又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主管部门间博物馆领域合作备忘录》。这些合作不仅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互信,更让双方的交往“像走亲戚一样”亲密无间。
中新社 记者:中亚五国之于共建“一带一路”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顾炜: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哈萨克斯坦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配套机制,都得到了中亚国家的积极响应,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还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当前,中国同中亚五国已实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由此,中亚五国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示范地,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新社 记者:从历史到当下,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中国与中亚五国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交流如何促进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民心相通?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中国与中亚五国对世界有何启示?
顾炜: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这四项原则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合作的成功密码。开展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一直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的重点。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合作中注重人才培养与技能合作,提出助力中亚国家建设鲁班工坊。2022年底,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在塔吉克斯坦启动运营,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于2023年成功落地。2023年7月,中国―中亚发展知识交流会在北京举行,进一步加强全球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研究交流。
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启动。图为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会场。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供图国家主题年活动在中亚地区持续推进。如2023―2024年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互办文化年,2024年为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中国在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后,陆续得到多国赞赏和支持,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于当年5月明确表示支持全球文明倡议,并将此立场写入《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这些合作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相互了解,也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积累经验。
中新社 记者:2022年,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之际,双方共同宣布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作为推进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交流平台,上海合作组织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怎样的智慧?
顾炜:上合组织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理论和实践探索,具体表现在:
第一,加强双边层次的战略对接。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塔吉克斯坦“2030年前国家发展战略”、吉尔吉斯斯坦“2026年前国家发展纲要”、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乌兹别克斯坦“新乌兹别克斯坦”2022―2026年发展战略等中亚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了对接建设。这些双边层次的战略对接,夯实了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2021年7月5日,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简称“上合示范区”)前往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首班中欧班列(齐鲁号)“上合快线”发出,从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启程,为中国及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与塔吉克斯坦经贸往来提供了全新的物流解决方案。胡耀杰 摄第二,循序渐进,拓展合作领域。上合组织建立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起步于加强边界稳定和增加相互信任。上合组织成立之初,聚焦于打击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着重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随着合作不断推进,上合组织逐步拓展领域,加强在经济、人文等领域合作。此后,结合国际和地区形势,上合组织在公共卫生、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继续增加合作内容。合作领域的拓展和合作经验的外溢,成为共同体建设的示范。
第三,稳扎稳打,推进地区整合。上合组织最初是由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随着合作基础不断夯实,上合组织在2017年吸纳印度和巴基斯坦为正式成员国后,又启动伊朗和白俄罗斯的加入程序,并给予阿联酋、缅甸等国对话伙伴国或观察员国地位。上合组织采取差别化吸收合作伙伴的方式,加强了地区内部的整合和地区间互动,影响持续扩大,同时呈现稳健发展、循序渐进的风格。这不仅拓展了上合组织的合作规模,也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完)
受访者简介:
顾炜,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欧亚研究室执行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百年变局下的新型大国关系”团队首席专家。2022年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为地区合作与地区战略、俄罗斯外交和大国关系。出版专著《双重结构与俄罗斯的地区一体化政策》《中俄战略协作与欧亚地区秩序的演进》,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一般项目2项,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国际问题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编辑:张子怡】